公元627年,有一天散朝时,唐太宗说:“...

公元627年,有一天散朝时,唐太宗说:“长孙无忌留一下,有事相商。”长孙无忌没有多想,以为又是沟通人事安排。没想到,唐太宗递给他一封信,长孙无忌打开一看,倒吸一口凉气,皇上这事什么意思?

原来,这是一封进谏密表,有人认为长孙无忌权宠过盛,恐有不臣之心,希望唐太宗要适当约束这些勋臣贵戚,以免尾大不掉。言辞凿凿,情义切切,说得一点毛病都没有。

长孙无忌拿着密信,暗想:“既然是秘奏,皇上为什么让我看呢?表面上看,好像是君臣无猜,皇上很对信任。恐怕没这么简单吧,敲打和暗示恐怕胜于信任和恩宠吧。”

想到此,长孙无忌泣泪说:“陛下信任微臣,臣感激涕零。臣为国做事,无意功名利禄,如果因这些身外之物而令天下猜忌,实非臣所愿。臣请求辞去尚书右仆射一职,以安天下之心。”

怎么回事呢?先从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关系说起,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皇后亲哥)。李渊起兵之后,长孙无忌一直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是李世民天策府重要成员。玄武门之变,长孙无忌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

公元626年,李渊退位称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李世民登基后,长孙无忌任吏部尚书,进封齐国公。那个时候,长孙无忌能够随便出入唐太宗的卧室,可见,唐太宗对他有多宠信。

到了627年七月,唐太宗又提升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在唐朝初年,尚书省置令而虚其位,由仆射总领省事,与中书令、侍中同掌相权。尚书右仆射也就相当于宰相了。

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一幕。有人上表:“皇上你不要这样,你这不是爱他,而是害他。长孙无忌现在权太大了,容易发飘啊。”李世民脑洞大开,竟然把这封信让长孙无忌看了。

长孙无忌知道“日中则昃,月盈则食”的道理。唐太宗此举,并非信任那么简单。于是,请求辞去相位,长孙皇后得知后,也极力劝说。李世民一口回绝,让他不要想太多。

家人不理解,说道:“皇上这么信任你,你未免太小心了吧。”

长孙无忌说:“你们懂个啥!这是信任吗?恐怕是敲打吧。我表面上受到尊崇,可实际上已经处在风浪之中了,此时如果不知退让,一味倚仗皇上恩宠,日后怕是后悔呀。”

家人反对说:“这明显就是别人嫉恨你,你辞职岂不是让他们得逞吗?太软弱了吧。”

长孙无忌叹口气,说:“老子有言:‘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历史上,只进不止,不道而亡的教训还少吗,你们怎么就不理解呢。”

长孙无忌再次上书,坚决请求辞去尚书右仆射,唐太宗只好收回任命,但仍让他主持门下省事务。长孙无忌还是推让,李世民说:“黄帝得到力牧,夏禹得到咎繇,桓公得到管仲,所以他们称王称霸。我得到了你,才平定了天下,你就不要再推辞了。”

太宗一朝,长孙无忌恩宠不减,一直受到重用。公元643年,二十四位功臣画像入凌烟阁,长孙无忌位列第一。公元649年,唐太宗病逝,遗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

这个故事,记录在《详解道德经》。老子《道德经》有云:“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要自大,不要夸耀,不要骄傲,不要逞强。事物壮大了,就会走向衰亡,因为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道的,很快就会失败衰亡。

不得不说,长孙无忌是个智慧之人,他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凡事懂进退,留余地,也就是说:“利不可占尽,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理不可夺尽”。做人不能“恃果而骄,恃强凌弱”,要懂得“知止”,这才是符合“道”的。

生活中也是如此,安身立命要讲究恰当的分寸,过犹不及,恰到好处才是最妙。正如“花看半开时,酒饮微醺处”,这不仅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做人智慧。

明朝诸多功臣,只有汤和善终,因为他也懂得“知退”之道。宋朝李若拙《五知先生传》说,安生立命必须懂得“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也是悟透了《道德经》之“道”啊。

尼采曾经说:“《道德经》像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对《道德经》(德文版)爱不释手。

曾国藩对《道德经》非常推崇,他对弟弟说:“《道德经》不仅是养身之药石,更是谋略之奇书。我曾氏子侄,一要嚼得菜根,二要读透此书。”

现在,很多老板和管理者,他们不看专业书籍,但是《道德经》人手一册。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说:“我经营的唯一秘诀就是《道德经》”

所以,我建议大家读读《道德经》。读后才明白,什么是小聪明,什么是大智慧。

我们看《道德经》是为了“悟道”,所以,选择版本很重要。选版本就像跟选老师,同样的课本,教学成果天壤之别。好版本一定辅以故事解读,这样才能学到知识。

我看的这套《道德经·彩色详解版》不错,不但有原文+注释+译文,还有【解析】和【处事之道】,通俗易懂,瞬间启智。

这套《道德经》共4册,彩印正版,原价298元,现在仅58元,每本才十多块钱!够良心。如果喜欢,点击下方【看一看】就可拥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