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治性罕见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

一、疾病概述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是一组罕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PID),由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全面受损,患儿对细菌、真菌、病毒及原虫普遍易感,该病起病年龄早,临床表现重,预后差,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大多在2岁以内死亡[1]

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编码T、B细胞发育过程基因缺陷,导致显著的T、B细胞数目和功能缺陷[2],目前已发现15种基因突变类型(见表1),其中最常见的为X - SCID,即IL - 2RG突变所致的SCID。根据编码分子参与免疫反应的过程,将其发病机制主要归纳为5类:①祖干细胞早期分化障碍;②细胞代谢产物堆积;③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异常;④VDJ重排异常;⑤TCR异常(见表2)。

目前依据人口筛查为基础的SCID发病率数据有限,以往认为该疾病发病率较低,推测约为1/100000,由于有大量的SCID患者尚未得到明确诊断就已经夭折,所以实际数值可能要远高于该值。来自美国最新的研究表明,该疾病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病率1/58000,远远高于以往推测的发病率[3]。国内由于目前尚未开展该疾病的新生儿筛查,且没有建立全国范围的PID登记制度,因此无法准确估算SCID的发病率。如果按照美国统计的发病率,根据中国大陆2009年全年新出生人口1600万估算,中国大陆每年至少应有200~300余例新发的SCID患者。但是迄今,在中国大陆发现的SCID总共不足100例,本中心是中国大陆诊治PID最大的中心之一,近10年来收治大量SCID患者[4],目前累计病例已达近100例。

二、临床特征

SCID一般在2~7个月发病,早起临床表现不典型,新生儿期麻疹样皮疹可能是唯一症状,也可表现为重症感染,并同时伴有生长发育停滞。感染的特点为临床表现重、难治、反复或是条件致病菌感染,部分患儿出现持续性腹泻。感染谱十分广泛,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原虫。细菌感染以中耳炎、肺炎和皮肤感染多见。另外,播散性结核菌素( BCG)感染也很常见,部分患儿表现为接种卡介苗后的淋巴结结核或肺部结核感染。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CMV)感染是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也是T细胞缺陷的一个重要标志。真菌感染主要表现为鹅口疮,反复的真菌感染可导致喂养困难和体重减轻。如不及时治疗,患儿通常在2岁内死亡(见表3)[5]

三、诊断

1.病史及临床表现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SCID的初步诊断应该不难。在病史询问时,应围绕以下方面:①感染病史:肺炎、脑炎、中耳炎、皮肤感染、持续腹泻、鹅口疮;②预防接种史:卡介苗接种后播散;③输血史:是否有输注红细胞或其他血制品病史,是否在输血制品后出现发热、皮疹、腹泻等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④生长发育和喂养史:生长发育迟滞和喂养困难是SCID常见表现;⑤家族史:家族中尤其是母亲一方是否有早期夭折患儿,包括患儿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患儿外祖母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父母是否近亲婚配。

2.体格检查

除注意全身健康情况:如贫血、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情况及感染部位的体征外,还应注意出血点、皮疹、卡疤是否有破溃、淋巴结和肝脾肿大情况。

3.实验室检查

根据基因检测结果与实验室检查的匹配程度的不同,目前将SCID分为4类:经典SCID、非典型SCID、Omenn综合征及网状系统发育不良。目前采用原发性免疫缺陷治疗联盟(Primary Immune Deficiency Treatment Consortium)推荐的标准[6],如表4所示。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当血常规淋巴细胞绝对计数<2 000个/μL时,应高度警惕SCID的可能,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CD16/56+)不仅可初步诊断SCID,并且可大致确定所属类型。2015年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分类委员会对PIDs进行了最新分类[7],首先根据是否存在B细胞(B+,>400×l06/L; B-/low,≤400x l06/L),将经典SCID分为两大类,即T- B+ SCID和T- B- SCID,再根据是否存在NK细胞(NK+,>100×l06/L; NK -/low,≤100×l06/L)[8],可以分为T- B- NK+、T- B- NK- 、T- B+NK+ 、T- B+ NK- 4种表型,根据表型可初步推测可能的基因突变类型(见下图)[9],最终的确诊依赖基因诊断。

4.基因诊断

目前,由于高通量测序(即下一代测序)技术逐步广泛地应用于遗传性疾病领域,其在PID新病种及其致病基因发现、PID的人群筛查和临床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该技术可以将众多疾病相关基因(包括已知基因或根据通路分析可能致病的相关基因)打包形成多基因并行测序项目,获得候选致病基因检测结果。该技术大大提高了PID筛查的阳性率,使得部分疑难的PID得以确诊。但是,该技术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对于新发现的突变,需要采用生物信息学、编码蛋白质分析和功能分析,最后根据专科医师的知识与经验确定致病突变,阐明遗传变异与疾病发生的关系[10]。因此,上述SCID分型对诊断SCID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四、鉴别诊断

1.AIDS

即艾滋病,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所致的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病毒主要侵犯CD4+T细胞,临床表现可与SCID相似,但主要表现为外周血CD4+T细胞明显降低,CD4/CD8比值明显降低,HIV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可资鉴别。

2.DiGeorge综合征

即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缺陷,为22q11微缺失,可同时伴有先天性心脏畸形、面容异常、上腭畸形和血钙降低,感染症状较SCID轻,胸腺肽替代可基本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1]

3.以BCG播散为主要表现的SCID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慢性肉芽肿病:除BCG播散外,可表现为肛周或皮肤等部位的脓肿,该病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亚群基本正常,可与SCID鉴别;②MSMD:主要是IFN -γ和IL - 12通路中的细胞因子或受体缺陷所导致的免疫缺陷,可通过基因检测与SCID鉴别[11,12]

五、治疗

1.一般治疗[5]

(1)保护性隔离、避免接触感染源。

(2)保证营养:对于喂养困难的患儿,可能需要鼻胃管喂养或肠外喂养,推荐水解配方奶粉喂养,一方面容易吸收,另外可保证热量供应,尤其是部分表现为Omenn综合征伴有肠道炎症的患儿。由于CMV可通过母乳直接进入婴儿体内,因此在母亲和孩子CMV病毒状况不明确的情况下,不推荐母乳喂养。

(3)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急性感染期可在治疗细菌感染的基础上,可预防性治疗卡氏肺囊虫(磺胺甲恶唑,SMZ)、病毒(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及真菌(大扶康等)等。

(4)静脉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替代治疗:剂量为400~500 mg/( kg·次),每3~4周输注1次。

(5)定期监测:可每周监测腺病毒、EBV、CMV,以期早期治疗,避免脏器功能损伤。

(6)血制品输注:SCID患儿输血后可能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主要表现为麻疹样(或狼疮样)皮疹、严重腹泻和肝脾大,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患儿死亡,而且影响后续的HSCT。因此,除非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不建议输注血制品,若需输注,血制品需经射线照光并去除白细胞,而且保证该血制品为CMV阴性。

(7) SCID疫苗接种:由于本身存在T细胞缺陷,SCID患儿不能接种活疫苗,如麻疹病毒疫苗、水痘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和卡介苗。但是,由于国内尚未开展SCID的新生儿筛查,且出生后即接种卡介苗,临床上很多因卡介苗播散就诊的患儿。目前认为:①接种卡介苗年龄越小(<1个月),越容易发生播散并且越容易导致死亡;②T细胞数目越低(<250×l06/L),越容易发生卡介苗播散;③在未出现结核症状之前进行预防性用药,发生播散的概率及病死率远远低于出现临床症状后的抗结核治疗[13,14]。因此建议:有SCID家族史的患儿可推迟卡介苗的接种,先明确诊断后再决定是否接种;临床上高度怀疑SCID卡介苗播散的患儿,在未出现明显结核临床表现时,可预防性抗结核治疗。

2.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根治SCID的方法。根据国外统计数据,目前有75%~90%的SCID患儿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而得到及时的救治[15]。但是国内的移植成功率远远低于国外,主要原因可能为国内目前尚未开展SCID的新生儿筛查[16],发现的SCID患儿多数已经存在严重细菌、病毒、真菌及原虫感染,自身条件较差,已经错过了移植的最佳时机,再加上移植本身风险较大,需要经过感染关、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等关口,本身已有感染的患儿无疑雪上加霜。但是,等感染控制再移植也是完全不可能,因为本身SCID患儿的感染就很难控制。基于以上原因,再加上移植的费用昂贵,长期生存率低等,使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HSCT治疔SCID还需注意的是,HSCT虽能纠正患儿一部分或所有免疫缺陷,但无法纠正其合并的非免疫紊乱,如软骨一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的身材矮小、毛发稀疏或腺苷脱氨酶(ADA)缺陷病的神经系统紊乱等。

3.基因治疗

自1990年首次基因治疗应用于ADA缺乏症疗效欠佳后,经反复多次实验研究后,现已有SCID的基因治疗方案被多个中心采纳并应用[17,18]。目前虽有不错的治疗结果,但明确的不良反应是致原癌基因激活和抑制抑癌基因,目前基因治疗仍在不断改良中[19.20]。目前我院正与美国St Jude医院合作开展X - SCID的基因治疗[21,22]

六、典型病例

患儿,男,6个月,因“发热20天、腹泻7天”入院。患儿入院前20天出现发热,体温38~40℃,无明显咳嗽,无呕吐,无抽搐;7天前出现水样便,量中等,无黏液及脓血,每日5~6次,至当地医院就诊,住院期间,曾用抗生素[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钠(菌必治)、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等]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白蛋白治疗,效果差,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患儿自发病以来,精神欠佳,胃纳差,尿量尚可,体重明显下降。

患儿系第2胎第2产,足月剖宫产,出生后1个月接种卡介苗,接种处曾有破溃流脓,1个月方痊愈。第1胎为男性,出生后4个月起反复感染,7个月时死于“重症肺炎”。母亲有一姐,体健,曾有一哥哥,10个月时因“脑炎”夭折。

体检:消瘦貌,神志清楚,面色苍白,头围41 cm,前囟平软,无明显凹陷,体重7 kg,身长69 cm。全身皮肤可见散在皮疹,略红;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卡疤处溃烂。心肺未见异常。腹稍胀,腹围平脐44 cm,最大腹围48 cm,肝肋下4 cm,质软,脾肋下1 cm。双下肢呈凹陷性水肿。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3~15)×l09/L,中性粒细胞0.70~0.90,淋巴细胞0.10~0. 30,血红蛋白50~80 g/L,血小板(15~30)×l09/L。尿及粪常规正常。血浆总蛋白46~52 g/L,白蛋白25~30 g/L,球蛋白16~25 g/L。免疫学检查:CD3+ T细胞7.0%、CD4+ T细胞5.6%、CD8+ T细胞0.8%,CD19+ 89%,NK 2%。血清IgG 2.62 g/L、IgA 0.420 g/L、IgM 0.240 g/L。查EB病毒阴性,尿巨细胞病毒(CMV)包涵体阴性(3次),肝炎病毒2对半阴性,抗HElgG相抗HElgM阴性。胸片检查:未见胸腺影。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轻度T波变化。心彩超检查:房间隔缺损。腹部B超声检查肝脾大,肝脾内多个大小不等回声带,腹腔积液。CT检查:脑萎缩,胸腔积液,肝脾大,脾内多发性低密度病灶,腹腔积液。

根据患儿临床表现,6月龄男性,出现反复发热,腹泻的临床表现,家族中有男性早夭病史,首先考虑为性连性疾病,结合患儿有接种卡介苗局部破溃,抗感染治疗效果差,PID需考虑,进一步结合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普遍降低,淋巴细胞亚群表型为T- NK- B+,首先考虑X - SCID,最终基因确诊为IL2RG基因突变。先后使用抗生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万古霉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舒普深)、复方磺胺甲恶唑、无环鸟苷、更昔洛韦及二性霉素B等抗感染;生物制剂有:干扰素、静脉丙种球蛋白、白蛋白及输血,对症治疗和输入静脉营养液,但患儿热不退,进行性肝脾肿大及胸腔积液,入院后1个月给抗结核治疗(四联),5天后体温恢复正常,但进行性消瘦,中度贫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体温正常后半个月再次出现反跳,同时伴黄疸,考虑有抗结核治疗致肝损伤的可能,停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异烟肼减量至0.075 g/kg和链霉素维持。患儿黄疸减轻,但10天后又出现镜下血尿、水肿及肝功能异常,停异烟肼和链霉素。1周后开始给予乙胺丁醇、对氨水杨酸、丁胺卡拉霉素、甲哌利福霉素。20天后呼吸困难,持续高热,水肿加重,进而消化道出血,肺出血和DIC,经积极抢救治疗无效死亡。

(0)

相关推荐

  • NOD-SCID小鼠发展历史

    1980年,美国FoxChase癌症研究所Bosma博士在饲养C.B-17/lcr小鼠群中发现C.B-17的突变系(常染色体隐性突变),后将该小鼠称为SCID小鼠(SCID即Server Combin ...

  • NCG重度免疫缺陷鼠发展历史

    重度免疫缺陷小鼠,拥有不健全的先天免疫,完全缺乏有功能的T.B和NK细胞,可以用于人源肿瘤细胞移植(CDX)和人源肿瘤组织移植(PDX),以及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人源造血干细胞(CD34+ ...

  • B-NSG小鼠是什么?B-NSG小鼠详细介绍

    B-NSG小鼠(NOD-Prkdcscid Il2rgtm1/Bcgen),NOD遗传背景.Prkdc和IL2rg双基因敲除的小鼠,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免疫缺陷程度最高.最适合人源细胞或组织移植的工具小鼠 ...

  • NOD scid小鼠是什么鼠?NOD scid小鼠的应用

    免疫缺陷小鼠是指由于先天遗传突变或者用人工方法造成的免疫系统上一种或者多种免疫成分(B细胞.T细胞.NK细胞等)存在缺陷或者缺失的小鼠,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免疫缺陷小鼠品系被研发出来 ...

  • NSG/NRG/BRG小鼠介绍

    2002至2005年,多个实验室分别繁育出了多种带有IL2rg-/-的免疫缺陷小鼠,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几个下小鼠品系为:NOG/NSG小鼠(NOD-SCID IL2rg-/-).NRG小鼠(NOD-R ...

  • NOG小鼠和NSG小鼠的区别

    与基因工程鼠或者同源模型相比,人源化小鼠是免疫肿瘤学领域中新的成员.免疫缺陷小鼠是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基础.经过多年对免疫缺陷小鼠的改进,才逐渐发展成为人源化小鼠模型. 第一只用于移植人类细胞的小鼠是二十 ...

  • 免疫缺陷动物是什么?免疫缺陷动物详细介绍

    概念:免疫缺陷动物(Immunodeficiency animals)是指由于先天遗传突变或用人工方法造成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 按产生原因分类: 先天性免疫缺陷动物:又为自发性免疫缺 ...

  • 免疫缺陷小鼠的发展史

    免疫缺陷小鼠的发展史

  • 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怎么选择?

    SCID小鼠,即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erver combined immune-deficiency,SCID)小鼠,最早在1980年由Dr. Bosma及其团队在C.B-17/Icr小鼠中发现(这个 ...

  • 小鼠肿瘤模型研究发展历史

    最早的肿瘤模型是通过将鼠肿瘤移植到具有免疫活性宿主小鼠中而建立的(图1A).这些同种异体移植模型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用作药物筛选的主力,并且成功地鉴定了许多有效的细胞毒性药物,例如长春新碱 ...

  • NOD-SCID小鼠介绍

    NOD-SCID小鼠 来源: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在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NOD)品系上引入Prkdc(Protein kinase, DNA activated, catalytic polypepti ...

  • SCID小鼠介绍

    来源: SCID小鼠是一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由位于小鼠16号染色体上的Prkdc(Protein kinase, DNA activated, catalytic polypeptide,又名sci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