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人才迷恋成功,一流人才只求做好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一一华章管理(ID:hzbook_gl)摘编自《群体性愚昧》,作者:冈特·迪克。

最好的人才有什么标志?

最早,苏格拉底在柏拉图家里就经常讨论这个问题:一流人才是不是可以教出来?道德、勇气和魅力都可以教出来吗?德性可以教吗?

柏拉图认为德性是人的一种特征,他说,如果某事物特别卓越或优秀,那么就有了德性。一切都完美,很难具体描述什么是优秀的,什么是伟大的艺术,什么是俗气的,什么又是普普通通的作品。

什么是真正的美,能教吗?正义呢?智慧呢?风格呢?一流人才能不能教会二流人才什么是一流的东西?

01

一流人才的原则:我如何做到最好

优秀人才提出这些原则性问题:

怎么踢好足球?

客户需要哪些“智慧简化”的产品和服务?

最漂亮的汽车是什么样的?

我们未来想要住什么样的房子?

哪些交通系统是最理想的?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如何办教育?

我们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他们?

我们是干什么的?

除了上班工作以外,我们还承担哪些责任?

什么是最好的研究、开发和工作?

如何能够做到最好?

从绝对角度提出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去思考和行动,直到成功。

他们对自己的目标充满热情,他们是开拓者和企业家。

有人经常讨论,如何识别一流人才。苏格拉底跟柏拉图探讨了很久,几乎没有得到结果。

他一方面认为,人们凭直觉能够知道或感觉到什么是一流人才,但同时又认为,这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因为别人能给出的标准触及不到实质。

就如同我们面对一个天才,或许能够知道他是天才,或者感觉到他是个天才,但是无法教给别人。

几乎所有伟大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建立新的科学,在某个领域获得了创造性的成果或塑造了自己的风格。

这通常容易看得到,但是他们的多样性和令人惊讶的独特性又很难让人用“统一的标准”来描述,他们的伟大之处我们只能从整体上识别。

我看柏拉图也许是这么认为的:多数人感觉到一流人才的存在,但是他们无法利用一流人才的经验,把自己塑造成一流人才。

二流人才在生产东西时需要依照规则、建议和配方,而这些对于一流人才来说通常都没有。

02

二流人才的原则之一:谁是最优秀的

大多数人都认为,在比较(排名)后得分最高或“成绩最好”者就是最优秀的人,这样描述太过于简单了!

在体育领域有成绩,在学校里有考试分数,在企业里有绩效评价、提拔和加薪。管理者们根据企业的盈利情况或部门的营业额进行评价,富人有排行榜,国家间有“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谁在排名表中名列前茅,那就是最好的。

所有人都这么想的,但是那些所谓的“满分者”却又不遭人喜欢,他们什么题目都能做对,不管什么标准的排名都能排在前面。这些人按什么标准评价都是优秀,执行任何任务都不犯错误,他们什么都懂,是比别人聪明的“聪明书生”,他们具备各种能力(技能),但是没有一流人才的内在心态。

不少“满分者”缺乏创造性,仅按照安全的原则行事,应对生活不是很擅长。

所有这些“完美者”都是二流人才中的佼佼者。二流人才总体上按照标准和指令条目办事,他们为得到赞赏而完成职责。

二流人才对如何完成任务考虑很多,但几乎总是从相对角度去思考,不是绝对角度(一流人才几乎只从绝对角度思考)。

“真正成为最优秀者,是很难得的,我在商界比别人好这么一点就够了。”这就是不太完美的二流人才的信条。我比竞争对手好一点,这就够了,然后别人就超到前面去了。

有这样的例子:在大学期间,学生必须拿到许多成绩单,证明他成功地完成了许多课目。一般情况下,及格率都在50%上下。

我作为教授,不断地向学生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人到了25周岁总是凭着五六十分的成绩读完了硕士,这种人是不是能从事一门职业?我们能不能指望一个医生、律师或者投资顾问,他历来只有一半是做对的?”

大多数学生经常在计算自己的学分。“我的学分总数够了吗?”他没有真正想过以后的职业,没有对专业本身强烈的兴趣。

许多人对自己说:“做对三分之二就已经很好了,因为做对一半就够及格了,做对三分之二我就满意了。”

二流人才就想好好及格,并且做到了,这是相对角度考虑问题的心态。

一个人受到夸奖就算成功了?做对三分之二题目的成绩从绝对意义上看就算好吗?

03

二流人才的原则之二:我如何取得成功

有的二流人才总是认认真真地获得三分之二的成绩分数,并因此认为有了可靠的保障,不仅可以拿到硕士文凭,而且也成为自己专业里的真正专家了。

他们相应的信条就是“我已经是硕士了,所以我就是专家了!”

埃里希·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一书的作者)听了这句话肯定要从墓穴里翻身起来了……

这类二流人才只求获得一张毕业证书,这是最终的成功。

他们目标明确,也很务实,他们专注于如何有效地“搞定”一件事情,例如数学作业可以用抄答案的办法搞定。

另一类二流人才有创造性,最讲效率,他们在万不得已时,或不感兴趣时也采纳“作假”行为。

而第一类二流人才仅仅在万不得已时才作假(“这是善意的谎言,是可以的。”)

一流人才的原则是绝不作假,因为卓越不能来自作假,而且这样就肯定丢掉了“绝对真实”了。

二流人才只在有什么好处可得时才真正全力以赴,譬如加薪、提拔,尤其是取得一场胜利时。

你何必在大学里还要这么玩命地学习,你明明知道,你的硕士毕业证书一生中只需要拿出来用一次,那就是在你第一次求职时。大学里学的东西你根本用不上,所有参加了工作的人都这么说的。

这话显然是对的,因为我们的高中毕业证书也只需要在上大学时拿出来用一次。中学里学到的东西我已经全部忘光了,这也没有给我造成任何坏处啊。那么为什么还要这样,为什么大学里还要全力以赴地学习呢?

如果众多的一流人才聚集到了一起(如硅谷),就如电影里的“七武士”一样组成了一个全能团队,这时就产生了高度的群体智慧。

第一类二流人才(他们为完成各类任务而工作)和第二类二流人才(他们想要展现自我)中通常由少数一流人才慢慢退化而来,因为他们做不到让其他人对卓越、超越和智慧而简化的东西感兴趣。

但这又是跟他们大多数都有关系的工作。老板要衡量营业额、成本、劳动时间、利用率、与其他部门和竞争对手相比的成绩。

普通的管理理念注重的是只要比他人超出一点,哪怕只要相对比较下自己领先一点就满意了。

04

小结

在实际工作中,领先的几乎总是那些二流人才,而且颇有传奇色彩的是,结果进入了高级管理层的都是那些最好的二流人才。

许多人无法协调好一流人才的完美做法与二流人才的实用做法——采用一流人才的原则却失败了。

一个人并非总要让自己按绝对的原则去做每件事情,在达到卓越的过程中也需要把两类二流人才的原则结合起来,或者干脆让一流人才围着自己。(本文完)

思维方式
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0)

相关推荐

  • 一流人才?二流人才?

    在实际工作中,领先的几乎总是那些二流人才,而且颇有传奇色彩的是,结果进入了高级管理层的都是那些最好的二流人才. 许多人无法协调好一流人才的完美做法与二流人才的实用做法--采用一流人才的原则却失败了. ...

  • 何谓“三教九流”、“十家”

    先说三教九流十家. ■三教:道家(道),佛教(释),孔孟(儒). ■九流是: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神仙三流皇帝四流官员五流圣贤六流 ...

  • 【雨凡说易学+1916】不管啥儒释道,做好人才是成功的保障

    早上一位老大哥F让帮助看命局 一看就是一位痴爱 传统文化的人 结束后 F: 雨凡老师,我看了您大半年视频了,技术很厉害,您说的也神准 不过是技术罢了,都是儒家的思想-- 不如跟我学佛吧,佛家比儒家厉害 ...

  • 上清北要考虑专业吗?一流人才、一流家庭看平台,三流人才看专业

    用不少例子来说明,究竟什么样的情况要考虑专业,什么样的情况优先考虑平台.

  • 打造一个好的人才培训环境,只需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打造一个好的人才培训环境,只需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pingpu

  • 老板谨记:管得越细,越留不住一流人才

    来源:价值中国 作者:李开复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本,企业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谁能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谁就有了成功的基础.但是,优秀的人才总是不缺乏去处,对企业而言,如何才能做好人才管理,吸引并 ...

  • 会休息的人才会成功

    艾玛·塞帕拉到斯坦福大学任教的第一年,就惊讶地发现,这所集中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精英学生的名校,有着极高的自杀率. 后来,她的同事卡罗尔提到一个说法,叫"斯坦福鸭子综合征":斯坦福的学 ...

  • 一流人才有什么标志?这篇文章点透了!

    最好的人才是什么样子?有什么标志?可以从思考方式上将他们与二流人才区分开来. 一流人才总是从绝对角度思考,提出原则性问题,他们不需要依照规则行事,注重自我实现.一流人才通常容易识别,但难以复制. 现实 ...

  • 只有不要脸的人才会成功

    <增广贤文>有云:"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无钱莫入众,遭难莫寻亲."说一个人在体力不支的时候就不要强行去负重,自寻苦头:地位低下说话没分量的时候就别去劝说旁人,不被重 ...

  • 聚一流人才,实现玉雕人才引领发展

    最近,玉石铺子新媒体以<数字解读2019南阳玉雕节,诠释青春活力的镇平玉雕>和<探索有趣的灵魂,永葆旺盛生命力>回眸了第十六届南阳玉雕节.今日,玉石铺子新媒体和您一道继续回眸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