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材第一章:补气在线阅读
…………………………………………………………………………………………………………………………
第一类:《补气》
(19味/人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炙甘草、党参、红参、西洋参、太子参、紫河车、龙眼肉、大枣、饴糖、粳米、红景天、赭石子、刺五加、白扁豆)
…………………………………………………………………………………………………………………………
《人参》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神草、地精、土精、棒槌、山参、黄参、血参、孩儿参、吉林参、金井玉阑。
药科——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产地——分布于长白山脉和小兴安岭东南部的山林地带。辽宁、吉林、黑龙江等有大量栽培。
药类——补气。
药性——微温。
药味——微苦、甘。
入经——心、脾、肺、肾。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主治——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自汗肢冷,惊悸失眠,健忘多梦,体虚欲脱,精神倦怠,气虚作喘,气短喘促,津亏口渴,消渴,食少吐泻,久咳,阳痿,尿频。
现治——精神病,七情所感,神经衰弱,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原性休克,失血休克,糖尿病,胃病,慢性胃炎,肝病,急性传染性肝炎。
参治——一切虚证,一切慢性疾病,胎前产后诸病,喜怒无时,怔忡,恍惚,气血妄行(口鼻俱出),吐血,下血,咯唾脓血,盗汗,白汗。
药理——解热,强心,提高免疫,延缓衰老,镇痛,降压,抗惊,抗肿瘤,抗休克,抗缺血,抗凝血,抗血栓,扩张血管,保护血液系统,保护和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调整血糖水平,抑制胆固醇吸收。
用法——水煎(单独煎后兑入汤剂服),热水泡,煲汤,酒剂,膏剂,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大剂量9~30克),野山参研粉吞服(一次2克,一天2次)。
禁忌——忌铁器。不宜与茶同服。反藜芦。畏五灵脂。恶溲疏、卤咸、皂荚、黑豆。正气不虚者禁服,阴虚火嗽吐血者慎用。
…………………………………………………………………………………………………………………………
《黄芪》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黄耆、木耆、王孙、箭芪,绵芪,绵黄芪。
药科——豆科植物黄芪或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根。
产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等地。
药类——补气。
药性——微温。
药味——甘。
入经——脾、肺。
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
主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病毒性心肌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炎,子宫脱垂,心悸,气短,虚脱,乏力,自汗,盗汗,体虚浮肿,久泻,脱肛,痈疽难溃,疮口久不愈合。
现治——脑血栓,糖尿病,贫血,胃下垂,肾下垂,脱肛,慢性肾炎蛋白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细胞减少症,各种神经性皮炎。
参治——气虚下陷,吐血,咳血,尿血,便血,崩漏,肠风泻血,血淋,咽干,肺痈,咳脓,乳汁缺乏,胎动不安,脾胃虚弱,水肿。
药理——调节免疫,抗衰老,止痛,抗癌,抗病毒,抗氧化,抗应激,抗心肌梗死,促进核酸代谢,增强造血功能,改善心肌功能,改善肾功能。
用法——水煎,热水泡,煲汤,膏剂,丸剂,散剂。补气宜炙用,止汗利尿和托毒排脓生肌等宜生用。
用量——水煎(常量9~30克,大剂量30~60克)。
禁忌——恶龟甲、白鲜皮。畏防风。多怒者禁服,阴虚阳亢者忌服,肝气不和者勿服,上焦热而下焦虚寒者忌服,肠胃积滞者忌服。
…………………………………………………………………………………………………………………………
《白术》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术、于术、浙术、冬术、种术、山精、山姜、山芥、山连、山蓟、冬白术。
药科——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
产地——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等地。
药类——补气。
药性——温。
药味——苦、甘、辛。
入经——脾、胃。
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主治——倦怠少气,头晕,自汗,脾胃气弱,不思饮食,胎气不安,水肿,湿痹,痰饮,虚胀,黄疸,泄泻,小便不利。
现治——食管癌,艾氏腹水癌,淋巴肉瘤腹水瘤。
参治——好食黄土,去诸经中湿,治一切风疾,五劳七伤,伤寒,风眩头痛,目泪出,癥瘕,痃癖气块,肠风痔漏,脱肛泻血,霍乱,山岚瘴气。
药理——祛风,除热,解痉,镇静,消食,保肝,利胆,理脾胃,抗菌,降血糖,抗利尿,抗氧化,抗凝血,抗胃溃疡,抑制心脏,扩张血管,促进肠胃蠕动。
用法——水煎,膏剂,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6~12克)。
禁忌——津液亏耗者慎服,阴虚内热者禁服,阴虚燥渴者忌服,吼喘者忌服。
…………………………………………………………………………………………………………………………
《山药》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淮山、山薯、署豫、怀山药、白山药、山药蛋。
药科——薯蓣科植物薯蓣的根茎。
产地——主产河南、陕西等地。
药类——补气。
药性——平。
药味——甘。
入经——脾、肺、肾。
功效——补脾,养胃,益肺,补肾,生津,涩精。
主治——虚热消渴,肺虚喘咳,脾虚食少,肾虚遗精,久泻不止,带下,尿频。
现治——糖尿病,慢性肾炎,慢性肠炎。
参治——手足厥冷,项后结核,闻食即吐,乳癖结块,遗尿。
药理——滋润皮肤,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降胆固醇,促进骨折愈合,增强消化系统功能。
用法——水煎,煮粥,膏饼,糕剂,丸剂,散剂,外用(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9~30克,大剂量30~60克)。
禁忌——积滞者慎服,有实邪慎服。
…………………………………………………………………………………………………………………………
《甘草》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美草、国老、灵通、蜜甘、甜草、粉草、甜甘草、甜根子、粉甘草、红甘草。
药科——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
药类——补气。
药性——平。
药味——甘。
入经——心、脾、胃、肺。
功效——益气,补脾,止咳,祛痰,缓急,定痛,调和药性。
主治——解药毒,缓和药物烈性,中气不足,咳嗽气喘,脾胃虚弱,腹中挛急作痛,痈疽疮毒。
现治——胃溃疡,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肝炎,婴儿目涩(慢肝风),咽喉肿痛。
参治——惊痫,心动悸,癔病,一切虚损,劳倦发热,小儿撮口风,口疮,舌肿塞口,肺痿,婴儿初生便闭,小儿尿中带血,黄疸,疟疾,冻疮发裂,汤火灼疮。
药理——清热,解毒(中药、农药、砒霜、铅等),倍力,保肝,通九窍,利百脉,坚
筋骨,长肌肉,调节免疫功能,抗菌,抗炎,止痛,抗癌,抗病毒,抗氧化,抗溃疡,抗突变,抗脑缺血,抗过敏反应,防止动脉硬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促进胰液分泌,保护耳前庭功能。
用法——水煎,热水泡,丸剂,外用(煎水洗渍或研末敷)。入补益药宜炙用,入清泻药宜生用。
用量——调和诸药用量宜小(常量1.5~9克),作为主药用量稍大(9~15克),中毒抢救(30~60克)。
禁忌——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呕吐者忌服,痢疾者忌服,水肿者禁服。
…………………………………………………………………………………………………………………………
《炙甘草》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炙草。
药科——生药材甘草的炮制加工品。
产地——主要集中在甘肃、新疆、四川一带。
药类——补气。
药性——温。
药味——甘。
入经——心、脾、胃、肺。
功效——益气,复脉,补脾,和胃。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心率失常,心悸动,脉结代,倦怠乏力,脾胃虚弱。
现治——惊痫,心悸。
参治——劳倦发热,肺痿咳嗽,腹痛便溏。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用量——水煎(常量3~15克,大剂量15~30克),外用(适量)。
禁忌——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
《党参》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东党、台党、潞党、口党、条党、上党参、板桥党、防党参、狮头参、中灵草。
药科——桔梗科植物党参的干燥根。
产地——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药类——补气。
药性——平。
药味——甘。
入经——脾、肺。
功效——补中,益气,益肺,健脾。
主治——心悸气短,内热消渴,虚喘咳嗽,脾肺虚弱,食少便溏。
现治——慢性贫血,白血病,腺病,佝偻病,萎黄病。
参治——自汗,口舌生疮,胎产诸病,妇女血崩,脱肛。
药理——补血,生津,抑菌,补元气,清肺气,助筋力,开声音,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抗肿瘤,抗溃疡,升高血糖,增强机体应激能力。
用法——水煎,热水泡,煲汤,膏剂,酒剂,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大剂量30~60克)。
禁忌——不宜单独应用。不宜与黎芦同用。怒火盛者禁用,气滞者禁用,热证者禁服。
…………………………………………………………………………………………………………………………
《红参》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熟人参。
药科——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栽培品经过蒸制后的干燥根和根茎。
产地——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
药类——补气。
药性——温。
药味——微苦、甘。
入经——心、脾、肺、肾。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
主治——体虚欲脱,气不摄血,崩漏下血,肢冷脉微。
现治——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参治——目花,耳鸣。
药理——调节神经,调节心血管,调节内分泌系统,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机体物质代谢,减少疲劳感,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量大时反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用法——水煎(单煎好后,兑入煎剂服),热水泡。
用量——水煎(常量3~9克)。
禁忌——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生长发育期青少年慎服(导致早熟)。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要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
《西洋参》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西参、洋参、旗参、花旗参、西洋人参、广东人参。
药科——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根。
产地——原产于北美洲(加拿大及美国),现在我国东北三省、华北各省、陕西等地有大量栽培。
药类——补气。
药性——凉。
药味——微苦、甘。
入经——心、肺、肾。
功效——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主治——气虚阴亏,虚热烦倦,内热,消渴,口燥咽干,咳喘,痰血。
现治——长期低热,顽固性盗汗,大便出血。
参治——劳伤失血,体倦神疲,食欲不振,肠红。
药理——补血,固精,安神,降火,消暑,解酒,增强免疫功能,抗缺氧,抗疲劳,抗休克,抗利尿,抗病毒,抗肿瘤,抑制中枢,镇静安定大脑皮层,保护心血管系统,保护红细胞膜,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凝固性,增强机体抗应激能力。
用法——水煎(另煎好后,兑入煎剂服),热水泡,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3~6克)。
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忌铁器及火炒。胃有寒湿者忌服。
…………………………………………………………………………………………………………………………
《太子参》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童参、孩儿参、米参、四叶参、双批七。
药科——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块根。
产地——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
药类——补气。
药性——平。
药味——苦、甘。
入经——脾、肺。
功效——益气,健脾,生津,润肺。
主治——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脾虚体倦,食欲不振。
现治——神经衰弱,心悸,水肿,泄泻。
参治——气血亏虚,伤津,肺虚咳嗽。
药理——大补元气,益血,化痰,止汗,止渴。
用法——水煎服。
用量——水煎(常量9~30克)。
禁忌——脏腑燥热者慎服,阴虚津液不足者慎服。
…………………………………………………………………………………………………………………………
《紫河车》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胎衣、胞衣、混沌衣、馄饨皮、仙人衣、混元丹。
药科——人科健康人的干燥胎盘。
产地——全国各地。
药类——补气。
药性——温。
药味——甘、咸。
入经——肝、心、脾、肺、肾。
功效——益气,养血,温肾,补精。
主治——虚劳赢瘦,骨蒸盗汗,咳嗽气喘,食少气短,不孕少乳,阳痿遗精。
现治——神经衰弱,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皮肤溃疡,母乳缺乏症。
参治——癫痫,心悸,恍惚晕眩,五劳七伤,气虚血弱,吐血,咯血,月经不调,难产,目赤及翳,喉咳音哑,吐清稀痰,腰痛膝软,麻疹。
药理——安心,抗感染,促进凝血,增强抵抗力。
用法——水煎,研末,丸剂。
用量——水煎(新鲜胎盘半个或1个,每周2~3次),研末(常量1.5~3克,重症加倍)。
禁忌——脾虚湿困食少者忌服。
…………………………………………………………………………………………………………………………
《龙眼肉》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桂圆、龙眼、龙眼干、元眼肉、比目、蜜脾、益智、荔枝奴、亚荔枝。
药科——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假种皮。
产地——主产于福建、台湾等地。
药类——补气。
药性——温。
药味——甘。
入经——心、脾。
功效——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主治——气血不足,心悸,失眠,健忘,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干咳,心脾虚损,肺阴亏虚,肺失润降,痰少黏白,经行眩晕,崩漏,泄泻,水肿。
现治——冠心病,消化系统疾病。
参治——思虑过度,内耳眩晕。
药理——敛汗,去毒,除虫,健胃,镇静,益智,强魂魄,抑菌,抗衰老,抗疲劳。
用法——水煎,熬膏,浸酒,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
禁忌——孕妇忌服,糖尿病患者不宜多服,消化不良者忌服,恶心呕吐者忌服,咳嗽痰血者忌服,内有痰火者忌服。
…………………………………………………………………………………………………………………………
《大枣》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枣、枣子、红枣、干枣、美枣、良枣。
药科——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药类——补气。
药性——温。
药味——甘。
入经——心、脾、胃。
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主治——气血津液不足,妇人脏躁,脾虚食少,乏力便溏。
现治——贫血,高血压,气管炎,急慢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肠炎,过敏性紫斑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参治——中风,惊恐,心悸,烦躁,失眠,血妄行,吐血,盗汗,口干,小儿口疮,风沿烂眼,卒急心痛,肺痈,肺疽,崩漏,四肢沉重,外伤出血。
药理——解药毒(杀乌头、附子、天雄等),和百药,生津,止血,止泻,强力,镇静,护肝,补五脏,通九窍,增强肌力,增强免疫,消炎,抗疲劳,抗肿瘤,抗变态反应,抑制中枢,增加白细胞。
用法——水煎,煲汤,丸剂,外用(煎水洗或烧存性后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6~15克)、外用(适量)。
禁忌——龋齿痛者忌用,食滞者忌用,痰咳者忌用,黄疸者忌用,虫积者忌用,肿胀者忌用。
…………………………………………………………………………………………………………………………
《饴糖》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饧、糖饴、胶饴、软糖、饧糖、糖稀、麦芽糖。
药科——由玉米、大麦、小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食品。
产地——全国各地。
药类——补气。
药性——温。
药味——甘。
入经——脾、胃、肺。
功效——益气,补脾,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解毒(乌头、天雄、附子等)。
主治——肺燥咳嗽,脾胃虚弱。
现治——服药过剂闷乱(饴糖食之),误吞稻芒(白饧频食),误吞银环及钗(饴糖一斤,一顿渐渐食尽),诸鱼骨哽在喉中(饴糖为丸,如鸡子黄大,吞之)。
参治——怔忡烦乱,气短气喘,吐血,唾血,伤寒,眩晕,咽痛,腹中寒痛,肠鸣,手足烦热,四肢酸疼,大便干结不通。
药理——补虚,养血,生津,润燥,止渴,消痰,暖胃,润五脏,益气力,抗氧化。
用法——入汤药(烊化后冲入煎剂中调和后服),溶化饮,噙咽,入糖果,熬膏,丸剂。
用量——水煎(常量30~60克)。
禁忌——赤目者忌服,脾胃湿热者忌服,中满呕哕者忌服,秘结者忌服。
…………………………………………………………………………………………………………………………
《粳米》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稻米、粳粟米、白米、大米、硬米。
药科——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种仁。
产地——全国各地。
药类——补气。
药性——平。
药味——甘。
入经——脾、胃、肺。
功效——温中,和胃,益气,止泄。
主治——伤暑发热,烦躁口渴,赤痢热躁。
现治——脾胃虚弱,吐泻无度,霍乱,受胎未足(初生无皮/白米粉扑之)。
参治——一切诸虚百损,气欲绝,狂闷,倦怠乏力,食少纳呆。
药理——养阴,生津,清热,除湿,止渴,除烦,明目,长智,养五脏,健脾胃,补肺气,利小便,强筋骨,壮气力,长肌肉。
用法——水煮,水研取汁。
用量——水煮(常量9~30克)。
禁忌——不可与马肉和苍耳同食。胃酸过多者不宜多食粳米,过于精细的粳米不宜吃。
…………………………………………………………………………………………………………………………
《红景天》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高山红景天、库叶红景天、仙赐草、扫罗玛尔布(藏名)。
药科——景天科植物红景天的全草。
产地——主产于吉林、河北、甘肃、青岛、新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
药类——补气。
药性——寒。
药味——苦、涩、甘。
入经——心、肺。
功效——益气,活血,通脉,平喘。
主治——中风偏瘫,气虚血瘀,倦怠气喘,胸痹心痛。
现治——贫血,神经症,神经官能症,老年性心衰,肺炎,肝脏病,糖尿病,烧烫伤。
参治——咯血,咳血,气短气喘,畏寒,白带,腹泻。
药理——养心,益智,清肺,止咳,收涩,止血,散瘀,消肿,抗老防衰,提高肝脏活性。
用法——水煎,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慎用,儿童慎用。
…………………………………………………………………………………………………………………………
《楮实子》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楮树、楮桃、谷桑、构泡、角树子、野杨梅子。
药科——桑科植物构树的成熟果实。
产地——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药类——补气。
药性——寒。
药味——甘。
入经——肝、肾。
功效——补肾,清肝,明目,利尿。
主治——虚劳骨蒸,头晕目昏,目生翳膜,腰膝酸软,水肿胀满。
现治——骨鲠。
参治——喉痹,喉风,石疽。
药理——降血脂,抗氧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用法——水煎服。
用量——水煎(常量6~12克)。
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大便溏泻者慎服。
…………………………………………………………………………………………………………………………
《刺五加》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刺木棒、刺拐棒、刺楸树根、坎拐棒子、老虎镣子。
药科——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根及根皮。
产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地。
药类——补气。
药性——温。
药味——苦、辛。
入经——心、脾、肾。
功效——益气,健脾,补肾,安神。
主治——体虚乏力,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脾肾阳虚,腰膝酸软。
现治——风湿关节炎,风湿疼痛,关节拘挛疼痛,水肿,跌打损伤。
参治——小儿筋骨痿软,行走较迟,胸痹疼痛,肠风下血,小便不利。
药理——活血,通络,止咳,祛痰,镇静,强腰,增强免疫,延缓衰老,解毒,抗菌,抗炎,降血压,抗病毒,抗肿瘤,抗放射,抗应激,抗疲劳,耐缺氧,抗高低温,增强代谢,促进组织再生,减少心梗范围,保护心肌缺血,减少心肌耗氧量,抑制大脑兴奋,减慢心率,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内分泌功能紊乱。
用法——水煎,泡酒,丸剂,散剂,外用(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9~27克),外用(适量)。
禁忌——阴虚火旺者慎服。
…………………………………………………………………………………………………………………………
《白扁豆》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扁豆、南扁豆、藊豆、眉豆、蛾眉豆、小刀豆。
药科——豆科草本植物扁豆的成熟种子。
产地——主产于江苏、河南、安徽、浙江等地。
药类——补气。
药性——微温。
药味——甘。
入经——脾、胃。
功效——健脾,和中,化湿,消暑。
主治——暑湿吐泻,脾虚湿盛,食少便溏,湿浊下注,白带过多。
现治——贫血,慢性肾炎,霍乱。
参治——一切药毒,口舌干燥生疮,烦渴,胸闷,心脾肠热,疖肿。
药理——增强细胞免疫功能,解毒,抗菌,抗病毒,抑制痢疾杆菌。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捣汁敷)。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生用有毒,加热后毒性大大减弱。生用研末服宜慎。不宜多食(以免雍气滞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