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讲坛之---中医治病的法则 “四诊”别论(5)
元气讲坛之---中医治病的法则 “四诊”别论
切脉而知之者谓之巧——就是指通过把握患者脉象的诸多细微变化(关键在于“浮中沉”与“寸关尺”之间的脉象),并根据对这些细微变化情况的分析而知道病情的位置和虚实,从而判断产生疾病的根源,根据轻重缓急以便对症施治。就像知识丰富并且善于灵活变化的“七十三行”一样,所以称之为“巧”。
当今社会,把整体的知识分成许多的科目,而且分得越来越细,具有全面知识并且能够互相通融的人才也就越来也少,在传统中医经典中对于“阴阳、五行”和脉象都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在令人叹息了。比如《脉学》中许多对脉象的形象比喻(浮脉中“如循榆荚似毛轻”的榆荚),现代人多数都没有触摸过,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自然也就不可能真实体验到脉象的体状了。更何况现代的中医,几乎没有几人能够全篇背诵《脉学》,而现代中医教材把已经不能再精简的《濒湖脉学》再进行简化,使得学生只是应付考试,根本就不能正确全面地掌握真正的中医脉学。而临床的中医们所谓的“把脉”实际就是在“摸脉”,不过就是装装样子罢了。他们的三个手指头(实际应该是脑子)都很笨拙,哪里还谈得上“巧”。
至于脉学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考王叔和的《脉经》和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就可以明其大概,所以在此不加赘述。
综上所述,现代的医生所谓的“望、闻、问、切”四诊,与古人所说的“四诊”不是同一个概念。古人所说的“望而知之者”是指对患者一望就能知道全部的病情,根本用不着其他三诊的辅助。如果需要参照其他诊断方法,就不能称之为“望而知之”,而是“望而不能悉知”了。如果通过切脉仍不能确定病情,还需要所谓的“望、闻、问”三诊来帮助确定病情,就不能称之为“切脉而知之”了。而现代的中医所提倡的“四诊和参”,都不能与上面所说的“四诊”相提并论,都是具有“有形之学”的“下医”的理论。但在当代中国能够“切脉而知之”的中医都已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中医为患者切脉只不过是装装样子、数数数罢了。
在此说这些话,并非刻意地贬低现在的中医水平以达到个人某种目的,客观事实就是如此,现在能够通篇背诵李时珍《濒湖脉学》的中医极为少有,能从脉象上正确辨别“阴阳变化”的就更没有几个人了。保守地说,恐怕经过院校培养的中医大多骨子里已经不相信传统中医理论了。在他们看来,中医的脉象和西医的脉搏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认为中医的脉象是无稽之谈,他们自己有病都要去看西医,干中医这一行是没有办法的事(混碗饭吃),也就甘心去做二等医生,对西医理论唯命是从,甚至还极力加以推崇。
要知道,天外有天。当今西医的诊断设备可谓世界一流,但是,最让患者关心的治疗效果却实在不能令人恭维,西医的“天”实在是太小了,我们确实应该转过头来,真心实意地拜倒在中国人自己的祖宗脚下,全心全意地继承祖宗的精髓,中国的医疗事业才能走在西方人的前头。(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