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道德经》:老子是如何看待成与败、祸与福、善与恶的?
老子曰: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闷闷”就是缓缓的意思。
老子说推行政令要缓缓的来,如此人们才能够淳朴安分。
纵观历史,有一件事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人要做,但却很少能够成功,哪怕成功了,这个人的结局也不会很好。
那就是变法,比如战国时期有商鞅变法、宋代有王安石变法,明代有张居正变法,清代有戊戌变法等等。
社会和朝廷出了问题,变法是最直接的应对方式。
但尽管变法本意是好的,却一定阻力重重,因为变法必定触碰到很多人的利益。
所以,真正能够成功的变法很少,哪怕侥幸成功,也往往是暂时的,因为用不了多久一定会遭受保守势力的反扑。
当代工作中也是如此,改革创新是当前的主论调,但有的地方改革非常顺利,有些地方却始终推行不了。
就是因为聪明的管理者懂得顺应局势,从人们都意识到的主要矛盾入手,慢慢切入。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行施加给整个团队。
故而老子提醒人们,想要让新的政令长久实行起来,一定要洞察并顺应局势,切不可盲目地大刀阔斧。
而之后“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为政之道,最忌讳凡事都要明察。
正如《列子》所言“察见渊鱼者不祥”,什么事情都要明察肯定会带来不好的后果。
就比如制度的问题,制度虽然是一个企业定好的规矩,但一定要明白这个规矩并不是用来约束人的,而是为职工提供一个依循的行为标准。
所以一个管理者如果把制度定得非常详细,整日管着职工。那么保证事情会越来越多,甚至职工会因此产生逆反心理专门挑制度漏洞跟你对着干。
而就个人修养方面来讲,一个人对于人世间一切事情都看得太明白,或者凡事都要寻根究底,那么肯定是不吉利的。
人们都说“傻人有傻福”,一个人越是精明,烦恼也就越多,要操心的事情也就越多。
况且人们总是摆脱不了“我认为”的牢笼,永远要拿自己的人生观念去衡量和干涉别人,看什么都不顺眼,这纯粹是自找烦恼。
最可恶是还总要背后讨论别人的是非,古话讲得好“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一个人穷尽自己一生都未必能够把自己活明白,怎么还有闲工夫操心别人。
这都是个人修养方面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紧接着老子说道: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
福与祸这种称呼,本就是我们人站在自我价值观念上强行命名的,其实哪里有什么所谓的福与祸。
一个人前脚被提拔当了官,没几天便因此出了事情,这种案例数不胜数。而同样好多人刚遭受不幸,转眼好事就来了。
就比如我一个朋友,常年熬夜谁说都不听,结果前阶段体检查出一个囊肿,这一害怕把他多年熬夜的毛病给戒了。
这就是福祸相依的道理,所以凡事没有绝对的好坏,在于自我如何看待。
明白了这个原则,老子讲要“其无正”,就是不要太过于方正,也就是对任何事情都不要太过分。
因为“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谜,其日固久”。任何事物过了度都会变成坏事,想要长久就一定要把握刚刚好的中庸之度,人们对于福祸的固有观念根深蒂固,太久不能醒悟了。
所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真正的圣人做人必定很方正,很有原则,但也绝对不会因为方正而割舍掉其他的一切。
比如古代有个人死讲诚信,跟人约好在桥上相见,结果当天发大水把桥淹没了,可他坚守信用一定要在桥上等候,最终被大水淹死了。
所以做人太过于方正也是不对的。
廉洁方面也是一样的意思,“直而不肆”,一个人直爽是好的品质,但不能因为直爽而变得放肆。
比如很多人说话前总喜欢先说一句“我这个人说话直你别往心里去”,他明明知道自己那样说话别人听了不舒服,还非要那么说,回头用自己说话直作为借口,这不是真直率,这是修养不够的表现。
“光而不耀”,人要有自己的闪光点,但不应当用自己的亮点去压制别人,如此你的光芒在别人眼中就变得灰暗了。
比如网络上很多女性喜欢把自己和不如自己美丽的人的合照发到朋友圈,以此来衬托自己的美丽。这就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
所以综上这是老子关于好与坏、善与恶、福与祸的一些观点,对我们的人生有着很重要的警醒作用,值得我们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