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之声】解读一部贡献给全人类的“免疫力”经典之作

《传承非遗精华 对话平衡医学》系列直播

为您讲述佑三先生的发明在人类免疫力领域的价值与贡献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女作家蕾切尔·卡森的代表作。
它以寓言为开端,描绘了一个风景优美、充满生机的小村庄,在春天里突然跌入一片死寂之中 ······
由此引出化学药剂如何对自然环境、动植物甚至人类带来巨大伤害。
提出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要心怀敬畏、和谐共生。
2020年,新冠病毒与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相约而至。
我们共同度过了一个百年不遇的“寂静的春节”
当优秀的中华儿女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战胜疫情,迎来春天之时,
疫情却已经全球蔓延,全球性“封城”、“封国”。
俨然一个“寂静的春天”开始了 ······
从共同度过的“寂静的春节”到全球性的“寂静的春天”,这其实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生命保卫战”。
一场“生命保卫战”,我们再一次聚焦——人类的“免疫力”
到底什么是免疫力?
所谓“免疫”,顾名思义即免除瘟疫。(古代的瘟疫指各种疫病)
1798: Jenner(爱德华 琴纳)尝试接种法从而开启了免疫学的大门;
1881-1885: Pasteur制出抵御霍乱,炭疽病,狂犬病的疫苗;
1882: Mechnikov发现了巨噬细胞的噬菌性;
1890: Behring尝试使用被动免疫疗法治疗破伤风;
1901年,丹麦人贝林发明白喉抗毒素及破伤风抗毒素;
1905年,德国人科赫发明结核菌素;
1906: Pirquet发现了过敏症;
1910: Dale发现了组胺并建立了抗组胺剂工业;
1922: Fleming发现了溶菌酶和青霉素;
······
从上面简明的时间表,我们看出免疫力和免疫系统的发现,也是所说的“西方现代医学”抗生素等化学药物发展的过程。距今200年左右的历史进程,是针对对抗疾病和瘟疫而来。
但是,针对对抗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而发明的抗生素等化学药物,到底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做了什么?
资料表明:
1957年,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百分率为10%;
1967年,达到了38%;
1975年,就上升到95%。
人的天然抗病能力越来越低。
公认的人体天然“卫兵”即白血球8000是正常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已降到6000甚至4000水平以下。
抗生素等化学药物问世的时期,正是白血球数量下降最快的时期,这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用尽废退“规律。
以此类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天然”卫兵“将下降为零。
”这是一场人类自我毁灭的战争“!
以上数据资料来自于非遗文化”平衡医学“创始人王佑三先生的著作《平衡医学和X效应》。
这是佑三先生生前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他以毕生的心血完成,贡献给全世界的“人类免疫学”经典之作。
佑三先生提出”原始本无医,传宗亿万年“。
为什么”原始本无医“?!
为什么”传宗亿万年“?!
这本经典之作对于今天的启迪是:
维护人类机体内环境——暨”天然免疫力“,
将是一场为了生命的持久战!

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医之声》。
读懂大医,读懂生命,过好这一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