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祜给晋武帝上了著名的《请伐吴疏》,共同欣赏一下!
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的功夫,羊祜已经在荆州经营快十年了。此时吴国最后的名将陆抗早已经去世了,羊祜觉得大举伐吴的机会已经到来,就给晋武帝司马炎上书一封,这就是著名的《请伐吴疏》,我们这里简略的复述一下奏疏里的内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陛下,您父亲司马昭顺应天道,向西平定了蜀国,向南同吴国和平相处,这些年来,晋国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可吴国他不老实啊,时不时的就在边境挑起事端,不彻底收拾一下是不行的。
打仗这个事情,历代的名君圣主都是避免不了的。以前尧帝在丹水讨伐叛逆,舜帝也攻打过三苗,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安定天下,为了避免战争而发动了战争。当年蜀国灭亡的时候,天下人都觉得,吴国也会一起灭亡,现在已经过去十三年了,是该收网了。
对于讨伐吴国,晋国内部是有些反对意见的,有人觉得吴国有长江天险,没有那么好攻克,可他们只看懂了天险字面的意思,没有理解后面更深的道理。如果双方实力相当,那么天险是可以助于防守的,如果双方实力悬殊,那就是再有天险,再有足智多谋的人才,也是无济于事的。
当年的蜀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那地势险要的不得了,经常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说法,可等到大军压境,几乎一路无人防守,魏军一直就打到成都,连像样的抵抗都没遇到。那主要是蜀国人认为双方实力差距太大,无心交战的原因。
如今的吴国,江淮一带的地势,没有剑阁险要,山川的险阻,也比不过岷汉一带,孙皓的残暴,胜过了刘禅,吴国人的困苦,远远超过当年的蜀国人。与此想对应的,我晋国的军队数量已经超过了当年,物资器械也比从前充足了很多,如果现在不发兵平定吴国,继续拥兵防守,就这么一天天白白的消耗力量,以后的形势是有可能改变的。
攻打吴国的策略我早就想好了,我方可以调集益州和梁州的军队水路并进向东,荆州一带的军队攻打江陵,平南和豫州的军队攻打夏口,徐州、扬州、青州和兖州的大军直攻向吴国的都城建业。几路大军一起进发,让吴国人防不胜防,就算想防守,可各个重要部位都遭受攻击,他们想防也防不住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上面说的都是我方的优势,下面再说说吴国的劣势。
孙皓那个人过于放纵自己的私欲,对部下又十分猜忌,很多重臣都得不到信任,不少人都陆续的向我国投降。他们的将领在朝廷受到怀疑,士兵在野外受苦,平常的日子里都会有人考虑是走是留,等到我们大军压境,一定会有很多人主动响应的,这仗打起来就更容易了。
经过这么多年的磨合,我们已经清楚的看到,吴国人比较擅长的是速战速决,他们打不起持久战,弓弩兵器之类的东西,他们远远不如我国,唯一的优势就是在水战上。可我们几路进军,一旦打到吴国境内,那长江就不是他们独有的优势。
到了那个时候,吴国人撤军保卫城池,我们深入敌境,我们抱定的是完成一统天下的决心,吴国人只有一颗忐忑的防守之心,以我方军队的优势来讲,想打赢这样的仗,那是相当自然的。
看完羊祜的这份奏章以后,司马炎是非常赞同的,可晋国毕竟不是他一个人的国家,还是要找大臣们一起商量的,那个时候的晋国朝廷内部,反对攻打吴国的声音还是很响亮的,你比如我们的老熟人贾充,他就十分反对,还有荀勖、冯紞这些重臣也表示反对。他们还提出了充分的理由,当时的西北秦州、凉州一带,鲜卑人对晋国还不是很服气,双方正在发生战争,他们指出,做事情要专心致志才能做得好,不能两线同时作战。不过也有少数一部分人是赞同羊祜观点的,这里面就包括杜预和中书令张华,但是他们的意见不能占据主导位置,所以司马炎只好暂缓了讨伐吴国的计划。
对于晋国同鲜卑人打仗的事情,羊祜也是知道的,有一次晋国在秦州和凉州接连被鲜卑人打败,羊祜就趁机上表说,做事情还是要分清主次关系的,如果平定了吴国,那么晋国就能一统天下,小小的胡人自然就不敢造次了,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要完成灭吴大计啊!
可惜的是,晋国大多数的臣子都不认可羊祜的见解,羊祜感慨道,天下的事情,十之八九都不能如意,当断之时不断,老天给了机会却不要,真是让人感到遗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