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洛阳县志

【顺治】洛阳县志

(清)顺治十五年(1658)刻本,十二卷首一卷。

武攀龙修,吴源起、钱肇修增修,丘起凤、董笃行纂。攀龙字兰石,山西交城县人,顺治三年(1646)进士,翌年任洛阳县知县。源起字准庵,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康熙八年(1669)来任知县。肇修字杏山,奉天铁岭籍,浙江仁和(今余杭县)人,康熙三十年(1691)进土,三十五年(1696)来任知县,在任六年,改授福建道御史。起凤字瑞符,本县人,明万历已酉(1609)举人,任朝邑知县,升深州知州。笃行字天因,清顺治丙戌(1646)进士,曾任礼科都给事中 副都御史等职。

按清代洛阳县志,始修于知县武攀龙。其人甫莅任即搜询明代旧志,五、六年后于吴门贾肆购得残篇,未及编辑,上调中枢,事遂辍。顺治十四年(1657)改督中州漕运,乘机将残篇考逸失,订讹谬,删杂集正,联缀成书,付梓以行。吴源起来任,增入后十余年间事,再加辑补校正,又刻样。三十年后,钱肇修蓄意新辑,但荏苒五年未果,乃因旧志而续编之,是为本志。清代以来,武、吴、钱三知县三修县志,均有刊本,而实际皆与武《志》一脉相连,前后实为一书。

本书前有武、吴、钱三序,修志姓氏,目录,凡例。卷首图考志,卷一天文志,卷二地理志,卷三人物志,卷四田赋志,卷五官师志,卷六选举志,卷七秩祀志,卷八祥异志,卷九古迹志,卷十陵墓志,卷十一杂纪志,卷十二艺文志。总领一百三十七目,又附三目,计一百四十目。本志书以纲统目,每纲冠以小序,概括大义。载事记人以经传为主,并辅以史籍。全书分十二门,各门内容专一,层次清楚,惟地理志包容过繁,除建置、封建、沿革、疆域、山川、形胜、八景、关津外,尚有水利、城池、公署、铺舍、学校、武备、储蓄、坊表、保里、恤政等目,实甚繁芜。另风俗目入田赋门,亦属不类。其它则较平允。洛阳九朝古都,古迹繁多,北邙山上陵墓垒垒,为此地两大特点,本志书将此两者各专立一门,因事因地安排纲目,非常得体。古代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极为发达。本书杂志门,立纪会、纪才、纪年、纪言、纪事、纪富、纪物、纪异八目,汇集各类资料,实属丰富,但与府志有重复之处。

古迹门分城、县、宫、殿、阙、署等42类,可谓丰富,但基本只有名称,而无叙事,似嫌不足。人物中多一人数见,事迹割裂,如贾谊,侍从、文学二目均载,各记一面;淑媛、烈节二目均收乐羊子妻。是为重复。以上均为本书不足之处。

原刻本现仅北京大学图书馆有存。康熙十年(1671)吴源起等增刻本只二处有藏:浙江存全帙,上海图书馆存卷3—11。康熙四十年(1701)钱肇修等增刻本,在本省只河南省文史馆有一帙,但不全,缺保里、恤政、封爵及艺文志中碑、文、论、传、赞、铭、跋、辩、诗等目。

【乾隆】洛阳县志

(清)乾隆十年(1745)刊本, 二十四卷

龚嵩林修,汪坚纂。嵩林字尘园,江苏武进人。以举贤良方正奉发广东,以知县用。历署三水、从化、电白等县,又授知海阳,调番禹,内艰归,服阈赴部,奉旨河南委用,办商水、虞城两县赈务,署嵩县,调汝阳,乾隆七年(1742)授洛阳知县,十年(1745)升陕州直隶州知州。坚,江南阳湖(今江苏武进县)人,举人。

据龚嵩林序云,此志系奉道、府二级修志檄而纂。设馆延士,广为搜录,参考校订,编辑一年,校雠四月而成。此志书在编纂体例上较前有所改进,内容亦加充实,全书二十四卷,六十余万字,分门十六,卷次为:一天文,二地理,三山川,四田赋,五学校,六礼乐、七选举,八人物,九职官,十祥异,十一古迹,十二至二十三艺文,二十四杂记。卷前为图考。

此编较旧志改进者有如下几方面:图考比旧志更加详明,此分绘新、旧城池二图;山川总图外增绘各路村镇八幅。总计全书共有图二十二幅,包括历史地理、城市沿革、水利、交通、名胜古迹等,皆极为可观。环洛皆山,襟带四水,山之旁系,水之别派繁多,此编特将山川从地理志中析出,独为一门,另以陵墓附山,渠道附川,使其以类相从。学校亦从地理志中分出,独设一门,均较旧志为合理。物产目除一般贡物及平常物品外,另有“货币食用诸物”细目,记载各种日用手工业品与食物制造,此内容为一般志书忽略,而本志特为记载,实称可贵。其中日用器皿中有“奇器,形如小盘,长尺许,阔六寸余,一角作小屋,有牖。外作阶,中卧一物,形如家。平乐诸村山谷中往往得之。莫名其器”。河南志书中记载出土文物者尚不多见。

志书内容较繁富,但亦不乏瑕疵。职官中将河南府清官全部收入。洛阳县虽为河南府首县,但应严格区分府、县之别,县志应只记本县,有关府事自有府志记载,此作法显为滥收,又不注任职时间,亦属缺略。本志凡例已批评了旧志中一人数见的做法,然而在行文中仍未改正。邵雍即属邑人,又出现于流寓中,前后抵晤,令人不解。从全志篇幅看,艺文志十二卷,占去全书一半,有头轻脚重之感。

本书见《八千卷楼书目》、《贩书偶记》著录。前书误作三十六卷,是志除原刊本外,另有民国 13年(1924)于延鉴石印本。

【嘉庆】洛阳县志

(清)嘉庆十八年(1813)刊本,六十卷。

魏襄修,陆继辂纂。襄,大兴籍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县)人,进士,嘉庆十七年(1912)来任知县,此前为永宁知县。继辂字祁生,阳湖举人。魏襄出身于文化发达之邦,出知洛阳名区,颇有怀古幽情,乃延其同乡陆继辂为总事,领阳湖、山阴一带文人十余人,修成此志。

此志卷秩浩大,六十卷为:一皇德记,二巡幸记,三沿革记,四星象记,五舆图记,六土地记,九山川记,十帝王记,十一后妃记,十二大事记,十三拾遗记,十四格言记,十五旌异记,十六宫殿记,十七坛庙记,十八至二十一冢墓记,二十二伽蓝记,二十三名园记、二十四风土记,二十五物产记,二十六至二十八职官表,二十九至三十选举表,三十一官品表,三十二官阶表,三十三户口簿,三十四会计簿,三十五灵徵志,三十六学校志,三十七沟洫志,三十八第宅志,三十九衙署志,四十营建志,四十一异物志,四十二经籍志,四十三儒林传,四十四道学传,四十五名臣传,四十六忠节传,四十七孝义传,四十八文苑传,四十九武功传,五十良政传,五十一逸民传,五十二艺术传,五十三贰臣传,五十四循吏传,五十五寓公传,五十六至五十八列女传,五十九金石录,六十序录。

全书分为记二十、表四、簿二、志八、传十四、录二,六种体裁,五十门,如此宏大,然犹未尽。据魏襄序云:“别辑《洛下征文录》若于卷与志相辅而行”。但今已不见,亦不见于书目著录。

详古略今为此志书的一大特点。土地记上中下三卷,前二卷描述古代洛阳作为京都时的规模和建置。宫殿记、坛庙记、冢墓记、名园记、第宅志、帝王记、后妃记几乎全是辑古之作。其它各门均从古至今依次记载,多有详古略今的倾向;即如物产记亦以因古为要务。惟户口簿、会计簿、学校志、沟洫志是以清代为主。

搜奇钩异为本书另一特点。星象记,记载了从汉景帝元年至元顺帝至正十六年间特殊的天文现象,其中日食八次,月食一次,香星六次,是有价值的资料。施异记自河出图、洛出书始直叙至明崇祯间李自成农民军陷治时,明福藩殿基下响如牛吼,掘地数丈见大鼎一事,荒诞离奇,所谓天示异象。灵徽志即所谓“天人感应”,即一般志书中的祥异目。其中多有水、旱、震、蝗等自然灾害的记录。异物志则纯是异闻奇事,犹如干宝的《搜神记》。以上诸内容,一般修志者往往忽略。此志修纂者不厌其烦,条分缕析,区别类目,汇集整理成卷,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与以上几门迎异的大事记,专记载人文历史,如兵事、政事、社会活动等;拾遗记由周平王东迁到明隆庆二年的估谊会,属野史一类的汇辑,可看作大事记的补充或附录。格言记多出自《名臣言行》、《吕氏蒙童》等,于志书无关紧要。

此志书除原刊本外,民国5年(1916)洛阳县知事曾炳章曾重校印刷,为石印本,流传较广。

本书见《清史稿?艺文志及续编》、《贩书偶记》著录。

【民国】洛阳县志略

(民国)9年(1920)刊本,又名:《洛阳县小志》十八章

苏从武编述。从武,直隶沙河(今属河北省)人,任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史地教师,此文为其任教期间所写的讲义。

全编共十八章,附录三件。一名称,二位置,三疆域,四地势,五形胜,六气候,七物产,八人民,九教育状况,十社会状况,十一产业,十二政治区域,十三统治机关,十四警备,十五财政,十六宗教,十七交通,十八名胜古迹。附录:洛阳县沿革,洛阳城地考。洛阳十景。首有自序。

全篇写得十分简单,但却十分真实,有时代感,如第九章教育状况、第十章社会状况不仅比其它章节写得详尽,也基本反映了当时学校、人民生活状况。

此志现仅两家有存本。首都图书馆有善本一帙,北京大学图书馆有残本。

【民国】洛阳县志

(民国)35年(1946)手稿本,五十八卷

雷福祥修,孙诒鼎纂。福祥,洛阳县长,履历不详。诒鼎字贡九,本县人。 民国29年(1940),洛阳行署专员李杏村,将国学专修馆改为县志馆,延孙贡九为总纂,始修县志。民国33年(1944)洛阳遭日军沦陷,馆内人员分散,孙贡九将修成部分志稿埋在家中树下,日军投降后起出,继续开馆,雷福祥时任县长兼修志馆长,另有尤士奇、杨思温为副馆长,孙贡九仍任总纂。民国 35年(1946)底志稿完成。未及付印,洛阳解放。至今只有誊清手稿一部藏于洛阳市档案馆。

全志书五十八卷,二十五门,装订成三十二册(现缺第五册),共一百六十万字。志首无序,先是修志姓氏,次为目录:舆图第一,疆域第二,大事第三,山川第四,物产第五,建置第六,食货第七、八,政治第九、十,帝王第十一,后妃第十二,礼俗第十三,祠祀第十四,学校第十五,科举第十六,乡官第十七至十九,人物第二十至二十八,寓公第二十九,列女第三十至三十三,职官第三十四、三十五,政绩第三十六,古迹第三十七、三十八,金石第三十九至五十二,艺文第五十三、五十四,文征第五十五至五十七,杂记第五十八。后无跋。

此志书采取通记的形式,上自周秦,下迄1946年。各门目一般分清以前与民国两部分,前一部分在旧志基础上加以提练,扼要载述;后一部分则据档案及调查采访记,缀辑成编。资料丰富,是本志书的重点所在。

民国时期人、事、物的载记,多采用新的方法。志中插图制版精致,并有照片图像。政区图有图例十五类,十分详细。自然地理的记载,全采现代科学概念,如经纬度、气温、雨量、地质构造、地层等。各门目均运用表的形式,十分明晰。如食货门,明、清两朝成赋、丁粮及各种杂税表凡十七种,民国时期(20一35年)地方丁港、地方财政收支表及营业税一览表等共十一种,资料集中,条理清楚。另有仓储、矿务、农业、工业、商业、金融诸方面则是文与表相配合,较全面地反映了清末至民国时的状况。

志中艺文门专载历代与洛有关书目,另设文征门收录与洛阳有关诗文,较全面地反映出此县文化学术的概况。

书之分类立目多有不当之处;工会、农会、商会等列在食货门;邮电目中包括电话局、电磨、电力纺纱、电灯、无线电五细目,很显然后四目与邮电没什么联系,此二例均属纲目不符。它如议员入选举门则是当时的通病,此志未能脱出局限。

民国时期洛阳志有二修,此前之《志略》显然在资料的翔实与时间的跨度上是不能与此志稿相比拟。此是民国时期洛阳的宝贵文献。

(0)

相关推荐

  • 得书小记|杜宇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加关注   齊斎随筆 人文|情怀|半纸书|文化|掌故        昨日下午6点下班,去天黑尚早,骑行至兴善寺西街书市,人较少,老板们都无所事事,主要还是没有好书的缘故.       ...

  • 孤本[[武昌县志艺文志]]之文史价值

    孤本[[武昌县志艺文志]]之文史价值 近阅民国邑贤朱峙山先生收藏的道光<武昌县志·艺文志(下)>一卷本,考此书已成孤本,且具有较高的文史价值,故作简要介绍与分析. 一.道光<武昌县志 ...

  • 泊头旧志知多少

    我国地方志编修历史悠久,泊头地方志编修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因泊头市境原为交河县域,所以泊头历史上历次修志均由交河县政府组织编纂,成书为<交河县志>.至民国时期,境内共开展4次修志活动.  一 ...

  • 洛阳《历代人物汇编》前言

    予晚年居孟津,杜门谢客,不干世务,日以诗文为趣,惟崔冠华与我过从甚密.冠华处藏有洛阳及所辖诸县<旧志>,于是闲暇中便借而翻阅之.且翻阅之余,方知洛阳.新安.孟津.偃师等诸县<旧志&g ...

  • 洛阳《历代人物汇编》后记

    对<唐代洛阳几个大家族的籍贯分析与认定> 洛阳,称九朝帝都.因属隋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达官显贵.英雄豪杰.文人骚客.富豪大户,纷纷于帝都及帝都周边居住之.于是,便有不少人在洛阳获得成 ...

  • 《洛阳历代人物汇编》第6卷

    (以下按姓氏笔划) 本卷(王) 王 显(?-?),按钦定四库本<陕西通志>卷20载:"王显,河南洛阳人."西魏仪同三司.太傅王盟嫡侄.幼敏悟,沉静寡言.先居武川,后徙居 ...

  • 《洛阳历代人物汇编》第33卷

    (八姓氏) (温.景.富.葛.童.蒋.曾.翟) 温仲舒(944-1010),按<钦定续通志·卷307·列传第107>载:"温仲舒,字秉阳,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宋太宗 ...

  • 《洛阳历代人物汇编》第34卷

    (本卷12姓氏) (楚.阙.源.路.解.鲍.虞.锜.鄯.徵.雷.裴) 楚建中(1010-1090),按<宋登科记考>:"楚建中,字正叔,河南府洛阳县人.仁宗朝登进士第,授颍州司法 ...

  • 1994年版《会宁县志》历代州县长官名录增删说明 || 作者 潘涌昌

    1994年版<会宁县志>历代州县长官名录增删说明 作者  |  潘涌昌 作者潘涌昌先生 作者往期部分文字链接: <赴皋兰大炼钢铁纪实><会宁县建置沿革><靖远 ...

  • 古代城市价值 | 从长安到洛阳、北京,中国历代帝王的定都哲学

    凡历史悠久的国家,城市发展在历史中举足轻重.其不同阶段,城市均有不同的价值,而且这价值是不断变动的.总的来说,无非是政治.经济方面的考虑,从而使地理上的城市蕴含价值.世代绵延,城市也因人的存在而生发出 ...

  • 历代传世山水画明代卷第三辑高清90幅

    历代传世山水画明代卷第三辑高清90幅  

  • 中国历代梅瓶器型演变过程,环肥燕瘦式任你选!!

    在比较熟悉梅瓶的人眼里,它以优美的体态而受人喜爱. 梅瓶,口小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 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宋灰绿釉鸡腿瓶 首都博物馆藏 梅瓶出现于唐代. 辽道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