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王刘非的地下兵库:大云山汉墓青铜玉兵器选赏
大云山汉墓,位于盱眙县马坝镇云山村的大云山,顶上有个水塘,当地人称之为“龙塘”。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于2009年底开始经过近1年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发现。
已确认大云山顶部是汉代的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考古显示周边曾有500米见方的围墙,里面曾经有密集的建筑群,陵园东门尚有道路、阙基等遗迹存在。
目前为止,全国发现的黄肠题凑墓仅14座,全国发现的金缕玉衣仅8套,全国发现的玉棺仅2具。这些汉代大墓的墓主皆为西汉诸侯王或王后,因此,大云山1号墓、2号墓的主人必定是西汉早期地位十分显赫的人物。经过鉴定,这是一处西汉早期的规格极高的夫妻同冢异穴合葬墓,墓主人是江都王刘非。
墓室里出土大量兵器,实用兵器种类有戟、矛、剑、铍、锥、弩机、箭镞、铁铤、铠甲等。一个箭箙中有300支箭,而箭镞的品种竟有15种,几乎涵盖了当时远程射击和近程射击的所有箭镞品种。
其中出土的一件铜铍更令人称奇。据介绍,铍是一种两面带刃,形状似剑,装有长柄的长兵器,通常由铍首、木柲和铜镦三部分组成,属于步兵类武器。铍在作战时主要用于直刺和砍杀,盛行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大云山汉墓发现的铜铍其带刃的前端类似短剑,长约30厘米。铍身上的暗花纹,更令人称叹。专家介绍这叫暗花纹,是极少数精致的剑、戈、矛上所饰的菱形、米字形及火焰状几何装饰,只见于春秋战国吴越地区所出的兵器之上,是吴越青铜兵器铸造中特有绝技。
秦末汉初,随着车战衰落,骑兵战成为主流。戈、矛等传统性兵器逐渐被戟所取代。同时,远射兵器弩机更为盛行。本次发掘中,各种类型的兵器大量出土,部分器物制作精良、极为罕见。
一号墓南回廊上层东部车厢中出土了大量实用兵器,包括暗花纹铜矛、宽叶鎏金铜矛、鸡鸣戟、铠甲、鎏金弩机、箭箙等,形制复杂多样。而回廊上层放置的二十余辆战车车厢内则置有大量模型戟、弩机等兵器。
此外,陵园内还发掘了两座兵器陪葬坑(K3、K6),通过保护性发掘,两坑均清理出大量模型兵器,种类有弩机、箭镞、铁戟、铁剑、漆盾等,军事意味浓厚。
由于江都王刘非在平定“七国之乱”时主动攻打刘濞,匈奴入侵时曾经上书自愿领兵与匈奴作战,如此,刘非当具有很大的军事才能。而大云山一号墓出土的大量精美兵器与陵园浓厚的军事意味或许与墓主人的军事才能有很大关系。
暗花纹铜戈
铜戈尖锋,长胡三穿,内上装籥。籥顶铸一鸟,作回首状。清理时器身外表漆鞘保存较好,鞘饰云气纹。器身通体饰暗花纹,极其罕见。在铜戈籥顶装饰回首鸟的做法在西汉时比较流行,由于造型别致、装饰考究,这件铜戈及可能是礼兵器。
值得关注的是,暗花纹技术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独有的兵器装饰技术,一般认为秦以后即失传。而本次集中出土了一批暗花纹兵器表明,暗花纹装饰工艺在西汉早中期仍有所发展。
暗花纹铜戈共出土2件,出土于一号墓墓室前室中。
玉戈
尖锋,短援,长胡三穿,内上装籥。籥顶铸一鸟,作回首状,通体鎏金。主体饰浅浮雕勾连云纹。戈为攻击性兵器,一般均以铜、铁等金属材料制成。以玉制作兵戈作为非实用的礼器在商周较多件,但造型纹饰相对简单。进入汉代,玉戈极其罕见,仅在曲阜鲁王墓、永城梁王墓、狮子山楚王墓各出土一件。大云山所出两件玉戈,当属玉礼兵器,可能为江都王祭祀或出行仪仗用具。
玉戈共出土2件,出土于一号墓墓室前室中。
鎏金铜矛
矛前锋弧尖,矛身起脊,宽叶,截面呈扁菱形,中部开有血槽四条,骹呈圆筒形。矛体通体鎏金,气势非凡。
鎏金铜矛出土于一号墓南回廊上层东部车厢内,伴出大量兵器。从其造型与工艺看,此件铜矛极可能是礼兵器。
铜弩机
图片均为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版权所有
文字编辑自展览资讯
欢迎订阅转发
谢绝不经同意擅自拷贝图文至自己公微号发布
乐艺会主题延伸阅读
无极游:中国丝绸博物馆《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