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兰溪】芝堰古村话水系
芝堰古村话水系
芝堰选址巧妙,水系完整,其一水绕村、半边路半边水的格局,构成了芝堰与众不同的风貌。从人与居住环境的角度看,芝堰古村落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全村的人工水系。芝堰的古建筑景观和水系景观的建设是整个古村落规划和建设的主要内容,在众多的传统古村落中极为罕见。芝堰人在治水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水在生产、生活、美化环境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在村落的布局上,贯穿古水系,把水的美发挥得淋漓尽致。水长流,水不息,水自然流入村舍池塘,使村落充满生动感,生命感,生生不息。楼舍多沿村内水渠而建,引水入宅,宅内建水池,设花坛,栽种苗木、花草,弄巷纵横交错,多设底下水道。
在村落集镇建设中,水是不可轻视的环节。水体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素,水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水还具有生态上的功能,水体不仅可以调节一地区的空气温度和湿度,而且可以供人饮用和充作村镇的排水渠道,给村镇景观增加生机和活力。从生态的角度看,它是一切生物生长存在的必要条件。我们的祖先在村落选址或者民居建造中,很早就认识到水系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芝堰水系是按地理环境和生态要求及风水理论,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消防需要,经过前后100余年的历史建造起来的。
芝堰水系由水源头、水渠、半月塘、民居中的天井、活水明堂共同组成。芝堰水系源出自村后芝溪河道上游的芝堰坝,古时拦河抬升,使水流入村庄。
水渠是解决村民生活用水的水渠。它自村后的堰坝引水入村,分两条支线,一条是沿严婺古驿道而下,一条是沿村庄的中轴线自村后的樟树至“半月塘”,水渠或明或暗,或隐或现,有分有合,全长2000多米,宽度有宽有窄,在于0.3米至0.8米之间;高度有深有浅,在于0.1米至1.2米之间,宽浅各异。最后流入下游芝溪河道,灌溉着农田。村中的水系由两条与路平行的水渠组成,形成了一水绕村、半边路半边水的格局。它通深巷,穿高房,七绕八折,大多沿着巷道,使高墙深巷显得生机勃勃。水渠大多是用条石铺成,俭朴实用。明沟水渠用大石条块及鹅卵石镶砌而成,暗沟水渠则铺上当地的青石盖板。屋前屋后随石板路铺设的小水渠则主要用来排泄雨水,“活水明堂”天井中的雨水也是通过暗沟进入水渠,也是从“半月塘”流进来的活水。“衍德堂”的水流也是和“半月塘”相通的,可从水渠中流进,从天井中流入“半月塘”,真是水流千家,千家流水。屋前弄口沿水渠多架有石板或者搭成踏步,并建有水埠头,供人们上下汲灌及浣洗,也便于消防。为保持水质纯净,早年订有村规民约,规定浣洗的内容,使水质保持清爽。民约约定夜深时分到凌晨一般水渠里的水用于饮用水,村民挑着水桶到水渠里挑水,方便实在。早晨过后,用于洗衣、洗菜,村妇利用水渠的埠头浣衣洗菜,好一番热闹的场景。午饭过后,又是村妇洗碗碟的好时机。芝堰的水还用于纳凉,夏季来临,村人将啤酒瓶放入水渠地下,隔一会儿,啤酒瓶中的啤酒自然冷冰冰的了。芝堰的水渠便成了调节气温的天然调温室、冷藏箱。过去因水闸控制水势,水渠常年有水。现在因芝堰水库的建成,水渠的水变得更加清澈、凉爽。水渠的水经过九曲十弯、七绕八折的缓冲,终年始终如一,大雨不溢出,天旱依然清泉绕屋,保持一定的流量和流速。水渠清澈见底,它既是街巷道路的明沟,又是溪水串村的水道,潺潺流水,淙淙不断,连接百家,四通八达,真是家家门前有清泉。
“半月塘”是芝堰水系发展的重点。“半月塘”正好位于村落的门户处,“衍德堂”正南面,“活水明堂”的正西面。在地狭人稠、建筑密集的村落之口,“半月塘”由西北角水渠的进水口,东南角的出水口,引水渠的水入塘。水渠又沿“半月塘”的西北角绕南面而至东南角,南沿弯曲,如同半个月亮,故取名“半月塘”。“半月塘”弦长近40米,面积约1500平方米,水深约1米,通过一个出水口控制水位,引水至下游水渠。这一池清澈如镜的碧水,活化了周围的居住环境,调节了村落小气候。这是芝堰村陈氏祖先用人工开采出来的,他们把“半月塘”挖出来的泥土堆在水渠上方衍德堂正对面的路边,形成了一道人工筑成的屏障。据说,这样做可以挡风聚财,使人气、才气、运气不致于流出。“半月塘”四周铺有鹅卵石的古道,有小道、古巷通往村里。“半月塘”西侧是一个小广场,是旧时村人家族喜庆祭祀,进行户外活动的公共场地。
“半月塘”建成后,村民有了休憩、纳凉、交往的“共享水空间”。 “半月塘”的建设,既方便了村民生活,同时它深受风水说的影响,蓄“内阳水”以镇“丙丁之水”,具有消防之功能,使周围木结构的民宅,几百年来免遭火灾。从村落整体布局来看,“半月塘”中间的开阔很好地调节巷道整体的封闭和深幽感,是画龙点睛之笔,如同绘画艺术中特意留出的空白,空得得当,白得巧妙。芝堰“半月塘”已成为古村落中最重要的景观之一。一池清水平如明镜,蓝天白云,碧峰粉墙倒映其中。这一景观清新淡雅,“形”虽朴实,却韵味极深。难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包弼德多次参观后连声叫绝,流连忘返。
芝堰村鳞次栉比的民居大多将水渠引入宅内,有的则是水渠在暗沟中通过,有的靠水渠水前进后出,给予每一单体建筑增添活力,堪称是水渠上的一颗颗明珠。
芝堰人工水系最显著的特点,是由人工水系形成的水景观,及芝堰特有的村落风貌。芝堰的水系经过水渠连接着家家户户,方便了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也满足了消防用水。“半月塘”对整个村落的流水起到调节作用,使整个村庄免遭水灾、旱灾、火灾所带来的危害。水系还调节了小气候,并使密密层层的建筑有了活络开敞的空间。这一人工水系不断变化着自己的形态,时而涓涓细流,时而如一弯明月,最终开阔平静,丰富和美化了环境。芝堰历代村民对整个水系除发挥其生产、生活、排水、消防和生态环境等作用外,对水和人的心理、生理影响和水的艺术感染力及审美价值有着充分的认识。水的艺术特性在芝堰村落建设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为村落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和生态环境,使芝堰更为秀丽。水景观、水环境成为芝堰的历史标志,文化标志和艺术标志。
芝堰村古时称芝溪,因村旁山上多产灵芝,芝溪上多堰坝而名芝堰。芝堰村村中的水是由地势较高的村西北引芝溪水入村的,一条水渠分为两条支渠形成一水绕村的格局。“半月塘”上浮白鹅,冬日的阳光下儿童绕水塘嬉戏,老人晒太阳,谈天说地悠闲之间呈露百年古朴民风。芝堰村又一个特点就是半边路半边渠。走进村中和街巷,几乎家家门口都有一块已磨得发亮的青石埠,用来洗衣、洗菜、洗刷古旧,一跨出门槛就行,溪水常年流动,能见到水底的石子和游鱼。芝堰村整个古村落更像一张带格子的稿签,方框是明清古宅,线条是弄堂沿的路和水渠。爬上后山看,又像一张撒出去的网,网里挤满黑乎乎的鱼,呈一个大大的网形弧状,村里人说:“孩子们读书考出去了,就是逃生的鱼,远游外面的世界。”水渠、“半月塘”、民居天井、“活水明堂”等组成的水系网格,构成了芝堰水景观的整体空间特色。以绕村而过的芝溪组成的水景观;面上“半月塘”、民宅、巷道等相结合的水景观;点上有衍德堂、光裕堂、孝思堂、济美堂、世德堂、成志堂、善述堂、承显堂等天井的景点式水景观。芝堰水系象征着文明与灵性。它的波光,渲染着村落的生机与艺术魄力;它的丰韵气势,给人以美的享受,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和遐思。较之任何一种自然物,它都能更深刻地显现芝堰历史的内涵和外延,景观对村落的生态景观、文化景观等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芝堰水系是村落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水为万物之源”。作为村落命脉,水系不仅承载着水体循环、水土保持、贮水调洪、水质涵养、维护大气成分稳定的运作功能,而且能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吸尘减噪,改善村落的居住环境,有效调节村落的生态环境,成为芝堰几百年来健康持续地发展的有效条件。
芝堰以其活跃性和穿透力,成为景观组织中最富有生气的元素。由人工开挖、筑砌而成的水系,已成为村落中重要的景点。传统建筑、巷道、地形、地貌在水体声、光、影、色作用下,与村落灿烂的历史文化精粹相结合,形成了动人的空间景观,更是村落中的文化景观。人们除了维持生命需要水外,还有观水、近水、亲水、傍水而居的天性,对水的亲合与关注,使水与社会文化意识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的古人领悟了许多智慧和哲思,有关水与归家、水与失意、水与心境的诗词,则给予他们无穷的联想与启示,使水体获得了一种文化属性。
芝堰水系集中体现了村落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物质文明,芝堰水景观是人们的生活理想和创造能力在自然水环境中改造人与居住环境的结晶。
芝堰村人的长寿也与其自然水环境、居住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有关。2006年,对全村1500多村民进行了一次调查,其80岁以上的有42人。女的年龄最大的为91岁,名字叫金三英,男的年龄最大的是陈建亮,为87岁。
在芝堰村历史上,最长寿的为99岁,因其个子小,绰号为老石鸡,于2002年逝世。就在他活到99岁的这一年,他还会到山上砍柴。
早期,有明九公夫妇活到96岁,家谱中有兰溪柴庭然先生题写的一幅对联:“五代儿孙绕膝,九旬夫妇齐眉”。智九公也活到96岁,有一对对子,称:“耳目聪明,手足便利”。可见,芝堰古人如此长寿,与芝堰村的自然、山水有着直接的联系,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灵山秀水古村,才孕育了这么一些长寿老人,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态环境,远离城市繁华的喧嚣,吃的是野生生态的蔬菜,喝的是自然天然的水,居住的是黑瓦白墙马头墙的木屋,加上他们的勤劳,才使这些老人健康长寿,无忧无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