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工作的医院,我的门诊有很多患者是来自高校的师生,选择来校医院工作,我就是想近距离看看,这个群体到底怎么了?”听到这被理想主义包裹的话语,我对她的喜欢又增加了几分。初见席敏医生那天,窗外淅淅沥沥下着雨。席医生正在给患病学生讲解测评结果,身患抑郁症的女学生整个过程都没抬头,只以点头作为回应。心理科门诊对患者的问诊、评估、诊断、商定治疗方案通常需要2-3小时。在漫长的等待时间里,候诊长椅上患者和家属互不对视、一言不发,只能听到窗外雨落下的声音。一名男同学时常胸闷心慌、濒死感,“成天往医院跑,各大医院急诊、心内科、胸外科看了个遍,甚至连耳鼻喉科都去过。”快要失去信心时,偶然间遇到了席医生。这时他才惊觉,原来自己得的是情绪疾病——焦虑症。后来,他又请席医生给他同样四处求医但总也查不出病因的妹妹远程视频问诊。得到妹妹患有强迫症的诊断结果,他居然欣喜落泪——他们终于知道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原来我们确实不是矫情啊。”“两校区门诊患者一半都是因躯体症状来就诊的,如今的大众对心理疾病的知晓率很低,门诊接待患者时都是边看病边科普。”席医生说调查显示,普通人群中约6.9%患有抑郁症,约7.1%患有焦虑症,而高校属于高压力群体患病率更高,约20%的大学生存在情绪问题。抑郁症患者中约2/3有过自杀意念,1/6有过自杀行为,数字惊人。患病人群中,仅9.5%的患者接受过治疗,而大多数人一直带着疾病生活,并未积极求医。“学霸”老师是我校青年教师,她因经常胸闷气短而成为校医院的常客,接触过她的医生都用“聪明异常、学习能力强,堪称天才”形容她。“学霸”老师坚信自己身体出了问题,辗转多家医院治疗,但所有的对症处理都得到“症状无缓解”的结果。于是我院急诊科医生建议她到心理科看看。去之前,“学霸”老师查阅了大量心理学的书籍及研究论文,像是参加辩论赛一样应对席医生的问诊,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她自认生活规律、意志坚强、能量满格,坚信心理疾病离她很远。甚至于,她不光觉得自己没有心理问题,还对心理学的科学属性提出质疑。席医生诊断她为焦虑症,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疾病科普。然而随后几个月,她开的药都被“学霸”老师束之高阁。“治疗情绪的药物怎么能治疗我的躯体不适?”她心里依然这么想。直到一次夜间她出现了发作性的心慌心急、胸闷气短,“感觉自己快要死了。”她想起了席医生开的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吃下之后,症状缓解。自此,她才开始相信情绪对身体的巨大影响,治疗情绪的药物竟然可以缓解躯体不适,但依然觉得自己怎么能吃这些“神经病药”。接受过高等教育、自学心理学文献的“学霸”老师尚且不能逃脱患病的病耻感,不能对治疗完全理解,在普通大众身上就更难接受。
(席医生带着患者参加医患联盟足球友谊赛)
其实,心理疾病与躯体疾病并无二致,都是身体机能出现了问题,需要医疗介入让其重新回归健康状态,但传统社会的刻板印象将心理疾病与“精神病”挂钩,造成很多人对此产生排斥,耽误治疗。
一名身患抑郁症的15岁天才少年曾对席医生说:“我想了11种死法。”席医生希望他父母了解孩子病情,配合治疗,却得到轻飘飘一句:“没事儿,他胆子小的很,就是随便说说。”甚至对孩子露出嫌弃的表情:“你丢不丢人,来这种地方,这都是看神经病的。”“这种被抛弃的感觉是一种心理刺激。”席医生说,“患者本来存在很大的自杀风险,再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和治疗帮助,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后果。”提起这样的患者,她语气充满惋惜。
都说心理科的患者特殊,我这才明白,得病而不自知是第一层,确诊而不愿承认是第二层,接受治疗却被家人放弃是第三层。
自2020年初校医院心理科开诊以来,席医生接诊患者1800余人次,其中90%以上在席医生的治疗下病情稳定,尤其是带着自杀意念来的患者,基本都已打消自杀想法。这是席医生列文虎克式追踪病因和付出巨大爱心、耐心的结果。理工科的学生喜欢问“为什么”,希望把自己生病的机制搞清楚,席医生讲解发病机制时也坦诚:“大脑是一个非常复杂又精密的系统,精神心理科就是研究这个复杂系统的学科,学科发展到今天,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未知的秘密仍被关在黑匣子里,很多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这并不耽误医生用目前最有效的方法解决患者的病痛。”因治疗效果好、对患者耐心,席医生声名在外,许多患者从外地慕名而来。经治疗很快打消自杀想法并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沈阳朱阿姨,搬家成都又追回西安治疗的女孩小寇,疫情期间宁愿住旅店每天坚持来物理治疗的商洛患者小马……病人千山万水寻至校医院。担心患者不能及时复诊或者遇突发情况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席医生专门建立了患者群,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时间方便患者,却无形中增加数倍工作量。逐渐地,这个群也变成患者之间相互鼓励、支持的大家庭,席医生每次打开群消息给我看,都满脸笑意。来诊的患者基本都在恢复,但席医生还有她的担忧。从疾病患病率来看,学校里存在心理问题的人员数量远不止目前挂号就诊的人数,疾病知晓率低,病耻感高,导致很多人还在“硬扛”,极大地影响了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甚至出现严重后果。一个贯穿席医生职业生涯的理念是:“医生眼里不能只看到疾病,更要看到患病的人。”只有深刻的理解了这个“人”,才能更好的医治疾病,治好一个人,可能就帮助了一个甚至几个家庭。“很多患者觉得自己每天像'行尸走肉、孤魂野鬼、一无是处’,但你要相信,这并不是事实,而是被消极情绪影响,产生了负性的想法,这是可以治疗的。”
席医生有个精彩的比喻:“治疗心理疾病就如烹小鲜,除了常规食材(常规治疗)之外,还要加入许多佐料,如爱心、耐心、同理心,包容理解,文火慢煮,才能将它烹制成鲜美的大餐,才能还患者一个有滋有味的人生。”
心理科主治医师,原心身科主治医师,曾在心身科工作十余年。医学硕士,中级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催眠治疗师,德国注册催眠治疗师,陕西心理卫生协会催眠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国巴林特联盟会员,西安市中西医结合精神卫生学会委员。曾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研修儿童精神病学。先后接受中德催眠连续培训、首届中德儿童青少年家庭治疗连续培训、中英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专项培训、首届人际关系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重大危机事件干预等培训。长期从事抑郁症、焦虑症、心身疾病、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障碍、多动症、自闭症等精神心理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