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刘家村鲤鱼跳龙门的风水结构
刘家村鲤鱼跳龙门的风水结构
鲤鱼跳龙门,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
典故出自——《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子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河南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道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明朝年间,刘家刘氏太公刘孟节自白露山下黄岗刘店园村出来,心生喜悦。从甘溪沿着沧溪,一路向朱家方向走来。来到高丼这里的麦家,见是一条山垅,便安居下来。过了几代,人口兴盛起来,大约到了刘家贞字行,刘家太公就在麦家外面营建村落。
刘家村民居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距今有五百八十来年的历史,是兰溪从甘溪到建德大洋的必经之路,为古代兰溪经刘家通往严州的官道。
当时,刘家村并没有人居住,荒无人烟,七高八低,荒凉不堪。我们刘氏太公选择了这里有小水坑、有鹅卵石,且高低有梯度的特点,利用鹅卵石砌成了鲤鱼形的新塘,并砌成了五午塘。将挖塘的泥土、石块堆成假山。并在塘埂上种上了樟树,营造了刘家独有的风水结构。
鲤鱼形池塘谓鲤鱼跳龙门,是一方宝地。 并有鲤鱼形的新塘,占地面积七百多平方米,距今三百六十余年。里边的踏步是鲤鱼的腮,一口圆井是鲤鱼的眼睛,小溪上的石条是鲤鱼的鳍,樟树下洗衣的地方又似鲤鱼的尾巴。原先叫先桥头的地方,看上去是鲤鱼的头,走下去的地方是鲤鱼的嘴巴。鲤鱼的头部朝向村中小桥头的小溪,如鲤鱼戏水,鲤鱼跳龙门。这项工程表示全村家家五谷丰登、年年有余。这是刘家古人的杰出创造。象征着刘家村财源不断,如跳动的鲤鱼,一浪高过一浪。
若干年后,刘家已是富甲一方。置买田地,把土地当做根本的财富和永久的基业。从新塘,沿下园坟头、五午塘、新塘、先桥头、道院基、上街路、踏脚塘以及西井里、大厅弄里等等地方皆青石铺路。新塘上民居围护,新塘下良田沃野,尽归刘家,刘家家已是名副其实的财主村。在新塘、五午塘旁边大兴土木,建造宝训堂、光裕堂、怀德堂、上佛堂、燕翼堂、高厅、敬胜堂等等,彰显一个富裕村的奢华与繁盛。
听了刘家村这样的故事,你不能不佩服刘家先祖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才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