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神秘:日新月异 文物科技

日新月异 文物科技

文物是一个集大成的载体,它承载了历史、文化、艺术还有科技等等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我们常说“硬实力”和“软实力”,此次姑且就将科技分为“硬科技”和“软科技”。“硬科技”指代文物身上所承载的鬼斧神工、那些惊艳古今的制作手法和技术;“软科技”指代文物背后所蕴含的亚洲文明相互交融的证明。

这部分先由两件中国国宝级文物所体现出的科技引入,再为大家展开一幅亚洲文明相互交融的科技画卷。

剑里看画

袖拂彩陶

1

剑如虹

【展品一】越王勾践剑

【文物“硬”科技】

春秋越王勾践剑属青铜剑,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 4.6厘米。其虽尘封地底千年,但出土时仍是炫光夺目、毫无锈迹,而它“冻龄”的秘决就是和铜、锡、硫和铅的精准配比呀!

因为纯铜很软,锡加多了硬度提升但是又很脆,只有两者比例刚刚好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另外,硫化处理以及铅的合适比例的添加,更使得宝剑既美观又能够抗腐蚀。

春秋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2

画中寻梦

【展品二】《梦游桃源图》

作者:安坚(韩国)

【作者简介】

安坚,生于1400年,朝鲜李朝初期宫廷画家。字可度,号玄洞子,池谷人。幼喜欢绘画,受中国画家李成、郭熙影响,后兼取各而自成风格。

【文物“软”科技】

安坚的这幅存世代表作《梦游桃花源卷》长106厘米,宽38厘米,为绢本水墨淡彩,根据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主题而传作。

在画面当中,山岭、峡谷、树木和空间构成了一个精致的迷宫,风格上体现出了我国北宋山水画家郭熙的影响。虽然说是山水画,构图上却不受时空的限制。安坚先生的技法实在出色:精细的笔触描绘前景,洗墨手法表现空间距离;但同时先生又叙述故事般地在画面上安排了许多场景,使画中一切显得协调一致。画中山形、景色的构成多发自于先生内心,即使与现实的山石树木和白云溪水相去甚远,但却充满了梦幻和理想的情调。

【展品三】《屈原》

作者:横山大观(日本)

【作者简介】

横山大观(1868—1958),本名秀 ,近代日本画坛巨匠。

【文物“软”科技】

《屈原》创作于1898 年,是横山大观先生首次尝试“无线画法”的作品。《屈原》这幅作品以灰暗的色调描绘出了一个彷徨无助但意志坚定的屈原形象,其身处荒凉之境失意落魄的形象暗合当时主张保护和发展日本画却遭校内人排挤的冈仓天心的处境。我们可以理解为横山大观先生巧妙地利用中国爱国诗人屈原这一意象,传达出了冈仓天心愤懑悲凉的心境以及其刚烈不屈、百折不挠的斗志。

1、东西合璧的构图

屈原身处狂风大作、黄沙漫天的荒原。这样特立独行的画面构想使我们更加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了解他真正想要画的并不是屈原,而是和屈原一样遭受了沉重打击的冈仓天心校长。画中人周围狂风肆虐,遮天蔽日的黄沙营造出暗无天日的氛围,仿佛是日本画坛惨淡的现状。

相较于传统日本画,《屈原》的构图空间感和层次感十分强烈,运用了现代透视法。

2、“无线画法”的运用

日本传统画作注重轮廓线条的勾勒,横山大观先生在《屈原》中尝试除人物形象外,不勾勒轮廓墨线。先生主要以黄、蓝、黑、白为基调,通过晕染和色彩明暗变化进行画面的描绘。

在人物刻画上,屈原的形象与中国画家们的传统表达形象有所不同:在中国画家的笔下,屈原瘦削而身姿欣长,带有文人的清高气质,轮廓线条一般较为圆润。而横山大观先生笔下的屈原带有日本传统人物形象的特点,身形不长、较为坚实,线条略带锋锐,由此可以稍窥中日文化差异。

3、情感表现

《屈原》最受赞赏的是它的立意。荒原中失意落魄的屈原虽彷徨却仍坚持本心,其象征着拥有高远理想抱负、却遭到排挤的冈仓天心校长。那双锐利的眼睛似乎是不甘的冈仓愤怒地看着掀起波澜的敌人,又似乎是先生借屈原之目光影射自身坚强的意志——前路虽艰险,仍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3

丝之奥秘

【展品四】素纱禅衣

【文物“硬”科技】

经过测量,我们可以知道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西汉素纱禅衣衣长128厘米,袖长有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整件衣服一共用料约2.6平方米。而它每平方米织物仅重12克,整件素纱禅衣分量仅49克,不足一两,在整理和折叠后的大小甚至可以直接放进一个火柴盒大小的空间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素纱上的孔眼较大,透光效果极好。因此,素纱禅衣可以说是一件既轻柔又透亮的蚕丝衣。

西汉素纱禅衣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件衣服,在中国古代丝织史、服饰史和科技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4

彩陶之语

【展品五】唐彩绘红陶男骑马胡商俑

【展品背景介绍】

胡俑是以胡人形象为蓝本的陶俑,考古学家根据其特征和地域称其为“胡俑”。“胡”是对游牧民族一种称谓。后来逐渐变成对居住在中国北方和西方的外族或外国人的一种泛称。

【文物“硬”科技】

这尊骑马胡商俑通高51厘米,马长46厘米。俑质地为红陶,并采用了彩绘工艺,其造型高大,制作精美,人、马比例准确。

你瞧这个胡商头戴一顶黑色直沿胡帽,里面穿着一件深红圆领衣,外面还套着红色小翻领窄袖胡服,腰间还缠绕着两圈条形包裹。值得一提的是胡商的红色外套还挺有特点:它的领口部分是绿色的,这绿色便是粉绿釉。胡商下身穿着窄腿裳,足蹬一双黑尖靴,全身浓浓的异域风情。再瞧他长得弯眉竖眼、阔鼻厚唇,双目圆睁、双唇紧闭;他的动作是双臂弯曲、双手紧握呈控缰状。

而胡商骑的马儿则是马身体健硕、肌肉分明,剪好了鬃毛、紧束的尾巴有力的翘起,它张开嘴巴嘶鸣,背上的坐具是黑色的,驮着红色的货囊。

胡商和马儿的造形如此生动逼真、富有动感是因为工匠利用铅釉熔融后易流动的特点,对流动的釉予以导向性控制,呈现线条状或点状花纹。又采用分区施釉法对俑像具体部位进行了细节勾勒,人及马均以墨色描绘眉目。

画中技艺

壁留青史

1

【展品六】敦煌莫高窟

——第158窟

涅槃大  佛

涅槃经变中的头陀袋与澡瓶

北壁-释迦涅槃之各国王子举哀图`临摹

【文物“软”科技】

敦煌莫高窟第 158 窟作为来自中亚的粟特(中亚古民族)移民在吐蕃统治时期营建的涅槃大窟,窟内造像和壁画整体是传统的唐样唐风。但受功德主粟特民族属性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吐蕃统治的时代左右,壁画中表现出明显的粟特和吐蕃艺术元素或影响。

第158窟壁画图像体现出唐、吐蕃、粟特多元文化艺术互动的有趣现象,实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艺术相互影响渗透的难得实例。

2

【展品七】阿旃陀石窟 

(印度)

【文物“软”科技】

阿旃陀石窟是世界闻名的印度古代石窟宝库,位于印度德干高原文达雅山的悬崖上,环布在一个月牙形的峡谷中。该窟是印度古代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 而开凿的,一共有洞窟三十所。始建年代约在公元前一、二世纪,那是印度阿育王大力提倡佛教的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石窟至五、六世纪停工而未能全部完成开凿,前后大约历经七百余年。

从内容和画风看,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不少于敦煌的千佛洞壁画相近似。由此不难看出,当年我国与印度在文化上有着多么密切的联系和结合。据说,阿旃陀第二洞壁画深受中国画风的影响。印度绘画大师南达拉尔·报司也认为“一、二两洞内最好的壁画是有中国画师参加制作的。”

【文物“硬”科技】

七百余年间,在悬崖峭壁上印度人民用简陋的工具和凭借着坚韧的毅力,硬生生把一座荒山变成奇伟典丽的艺术宝库。阿旃陀的壁画在表现手法上已娴熟地掌握了线的勾勒,构图也具有叙事的特色。其上的人物神态清丽和善、亲切自如,庄严典雅而又平易近人。并且十分厉害的是古代画师无须用强烈的暗渲染,就能充分表现肌肤的圆润和光泽,这以看出其绘画技法的高超。

故事

新说

在亚洲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文物珍品如明星般闪耀。它们为历史增添了一抹特别的亮色,更成为了人类文明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每一件珍品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敬畏之心,跟随着伟大“匠人”的脚步,一起走进这些亚洲文物科技背后的故事。

·青花瓷科技·

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

话说明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在景德镇设陶厂(1401年更名为“御器厂”),自此,无数的能工巧匠会集于此,担负起烧造宫廷用瓷的使命,历代沿袭。一直以来,御器厂以高标准、严要求和不断创新的姿态,源源不断地为千里之外的紫禁城烧造了品类丰富、质量精湛的瓷器,这些瓷器主要被皇室成员用作日常饮食、陈设雅玩、祭祀与赏赉等。

我是一名明永乐年间景德镇御器厂的工匠,此次的任务是为皇帝迁都烧造一件象征“安定”的青花瓷。我们为皇家烧造御用瓷器,都是不计成本、使用最好的工艺、挑选最好的材料。此次,我们将其外形烧制成三足鼎式炉,内施白釉、外壁通体绘以翻转的海浪和山形组成、寓意福山寿海和江山永固的海水江崖纹。这纹饰需要达到高饱和的蓝色,为此我们特地使用了郑和下西洋辗转从海上丝绸之路带回来的苏麻离青作为绘制的颜料。用这产自中东的青料绘制的青花纹路在烧制后青花色泽浓艳、晕散明显,其上凝结的黑斑密布于纹饰中;加上我们采用满器构图的绘画风格,纹饰用笔浓墨重彩,给人一种刚劲有力、奔腾不息的感觉,好似巨浪下一秒便会夺炉而出,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烧造过程中,变形、开裂、色偏、失色等都是我们经常面临的不可控因素,所以说一件精品瓷器的烧造背后事无数试验以及无数件被打掉掩埋的残次品。此次要烧造的上等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往往只有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的成功率,这对我们工匠的青花瓷技艺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好在无数次尝试后从窑洞里诞生了一件完美的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我们才得以顺利交差。

后来得知在永乐十九年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与明成祖朱棣一起正式入驻紫禁城,我们也是倍感光荣。

·制陶科技·

唐彩绘红陶男骑马胡商俑

先藏于昭陵博物馆的胡商俑是一批最早的唐俑,人物形象逼真,造型姿态多样,色彩明快鲜艳。这种彩绘釉陶俑的制作工艺也很独特。它以瓷土作胎,焙烧成型后,施以铅釉,然后再烧制而成。它们绝大多数要经过敷彩和描绘,所以叫彩绘釉陶俑。有的并贴有金箔,叫彩绘贴金釉陶俑。这种陶俑继承和发展了汉魏以来彩绘陶器的制作工艺,并改进为加彩以后再用火烧,使彩绘不易脱落,所以成为唐三彩的前身。这种彩绘釉陶俑只流行于初唐,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因而更值得珍视。

身为胡人的我头戴一顶黑色直沿胡帽,里面穿着一件深红圆领衣,外面还套着红色小翻领窄袖胡服,腰间还缠绕着两圈条形包裹;我下身穿着窄腿裳,足蹬一双黑尖靴,全身浓浓的异域风情。再瞧我长得弯眉竖眼、阔鼻厚唇,双目圆睁、双唇紧闭;动作是双臂弯曲、双手紧握呈控缰状。而我骑的马儿则是马身体健硕、肌肉分明,剪好了鬃毛、紧束的尾巴有力的翘起,它张开嘴巴嘶鸣,背上的坐具是黑色的,驮着红色的货囊。

·绘画科技·

1

《梦游桃花源卷》

我是安坚,生于1400年,是朝鲜李朝初期得宫廷画家。我自幼喜欢绘画,受中国画家李成、郭熙影响,后兼取各而自成风格。

《梦游桃花源卷》是我做的一个梦,灵感来源于陶渊明的诗,梦中所见山岭、峡谷、树木和空间构成了一个迷宫,梦中的场景让我想到郭熙曾写过:“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我使用独特的画法,使用精细的笔触描绘前景,用洗墨手法和空间表现空间距离。卷轴展开,我仿佛离开了当下的现实世界,被带入到田园牧歌之中,因为现实世界中的风景更加隐蔽、扭曲。

2

《屈原》   

作者:横山大观(日本)

我是横山大观,一名日本画家。我在1898年有感而发创作了这幅名为《屈原》的画作,是为了支持我的老师——在全盘欧化的潮流中主张保护和发展日本的传统美术、创造新日本画却遭时人排挤的冈仓天心。

一般的日本传统画作注重轮廓线条的勾勒,但我在《屈原》中首次尝试 “无线画法”,除人物形象外并不不勾勒轮廓墨线,主要以黄、蓝、黑、白为基调,通过晕染和色彩明暗变化进行描绘。此次尝试无疑是成功的:无线画法的运用使景物脱离轮廓线条的束缚,姿态更加舒展、贴合自然,也使景物刻画的远近感更加明显。无论是近处伏倒的草丛还是远处隐隐约约的山丘,画面皆层次清晰。特别是画作中央混沌飘渺的白色气团,显得虚无而神秘,为画面营造出更深层次的荒凉阴森气息。这些正是我想要的效果。

还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这幅画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受老师的影响我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我知道中国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画中选择以屈原为创作题材,是希望透过屈原的形象向欣赏者含蓄地表现与屈原一样遭受了沉重打击的冈仓天心。但我没有画最经典的屈原悲愤投江的画面,而是将其置于狂风大作、黄沙漫天的荒原。我用周围狂风肆虐、遮天蔽日的黄沙营造出暗无天日的氛围,表达我所看到的日本画坛惨淡现状。荒原中失意落魄的屈原虽彷徨却仍坚持本心,象征着拥有高远理想抱负却遭到排挤的冈仓天心。老师那双锐利的眼睛是在不甘地怒视掀起波澜的敌人,虽知前路艰险,仍以坚强的意志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同时,通过《屈原》也希望传达我将继承老师的意志,为实现新日本画蓬勃发展的理想而奋斗的雄心壮志。

3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

历史意义:第158窟为吐蕃统治时期所凿,是莫高窟著名的涅槃窟之一。壁画图像体现出唐、吐蕃、粟特多元文化艺术互动的有趣现象,实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艺术相互影响渗透的难得实例。

我是敦煌莫高窟的膜拜者。当时的我简直惊呆了:此窟平面横长方形,宽18.10米、深7.20米、高6.80米,靠后壁(西壁)有1.43米高的通长大台,大台上又有较矮小形如睡榻的小台,佛像即卧其上。这尊释迦牟尼涅槃像为石胎泥塑像,身长15.80米。只见释迦牟尼右手支头,面部祥和,双目微合,嘴角含笑,可谓是形神兼备、造型优美。

洞窟正壁上部,即涅槃像身后的壁面上,绘有菩萨、罗汉、梵释天人、天龙八部、佛弟子及散花飞天。佛床正中开一小龛,龛内绘净土变。龛外左侧画南方琉璃天王、金刚力士和外道谤佛等。洞窟左壁的内侧画十大弟子举哀图、菩萨、飞天等。洞窟右壁的外侧画观世音菩萨,内侧画各国王子举哀图。我不禁感叹,这158号窟不论是在绘画技艺“硬”科技还是在中外文明交流“软”科技方面都令人称赞。

4

印度阿旃陀石窟

这是印度阿育王大力提倡佛教的时期,我与众多工匠和画师被派往德干高原文达雅山的悬崖上的一个月牙形的峡谷中为佛教徒增添佛殿僧房而开凿石窟、绘制壁画,其中还包括来自中国的画师。此次我们的任务是在石窟内绘制藻井图案和壁画为主,辅以雕琢石雕佛像等,而壁画主要为佛祖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人民、宫廷生活景象。

阿旃陀石窟的开凿十分的艰难,我门只有一些简陋的工具,但凭借着坚韧的毅力、硬生生将一座荒山逐渐变成奇伟典丽的艺术宝库。石窟内的壁画我们娴熟的运用线的勾勒、具有叙事特色的构图一一绘制。我们厉害之处在于无须用强烈的暗渲染,就能充分表现肌肤的圆润和光泽,并且将石壁上的人物神态描绘得清丽和善、亲切自如,庄严典雅而又平易近人。

石窟的一、二两洞内因为有中国画师的参与,于是在内容和画风上不少壁画受中国画风的影响,这也是印度与中国在文化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结合的宝贵力证。

·纺织科技·

西汉素纱褝衣

当时贵为丞相夫人的马大侯利苍夫人想将华丽外衣上的纹饰显露出来却又不想招摇过市,便希望能在色彩艳丽的锦袍外面罩上一层轻薄透明的衣物,于是我们这群织工就开始按照夫人的要求进行襌衣的编织工作。衣物的原材料我们选择了蚕丝,因为蚕丝柔软轻薄且蚕丝珍贵符合夫人的身份;蚕丝制成的纱未曾染色,因为素色的纱透明效果更好。在编织时,我们还特地在素纱上保持较大的孔眼,以增强透光效果、减轻素纱重量。

最终这件素纱襌衣的成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整件衣服一共用料约2.6平方米。而它每平方米织物仅重12克,整件襌衣仅49克,不足一两,在整理和折叠后的大小甚至可以直接放进一个火柴盒大小的空间内。夫人试穿后甚是满意。

·青铜工艺·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喜爱宝剑,故请身为龙泉宝剑铸造师的我为他打造剑气凛人、锋利无比的好剑。我在铸造时小心把握铜、锡、硫和铅的精准配比,因为纯铜很软,锡加多了硬度提升但是又很脆,只有两者比例刚刚好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我还对剑做了硫化处理以及添加了合适比例的铅,这样使得宝剑既美观又能够抗腐蚀。另外,我将剑首制成外翻呈圆筒形,剑身上布满黑色菱形的方格,正面镶了蓝色玻璃、背面有绿色松石。这全然是王者的配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