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为风流才子,唐伯虎就是这么有才
唐伯虎作画很少注明年份,且画风变化不很有规律,很难推测作画时间,也难以按照时间来划分他的画风变化进程,单就题材来看,唐伯虎的画作主要有山水画、人物画、花鸟写意画等。
唐伯虎的一生是坎坷的,晚年唐伯虎字画的放达,是他对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灵与肉的思考。” 他自己作的一首诗最能说明这点:“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我不认你,你却要认我;我少不得你,你却少得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没有我。”
唐伯虎才华横溢,但他因坎坷的经历和不平的遭遇,内心冲荡着凄苦、愤懑、失意、空虚、玩世不恭、愤世嫉俗、侠骨柔肠、安平乐道等复杂的情愫和心绪。透过唐伯虎放荡不羁的外在表现,探求他深层次的人生观,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画家在绘画等艺术领域的创作宗旨、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
唐伯虎早年与后来成为吴派领 袖人物的沈周、文徵明往来密切。据资料考证,他向院体画家周臣学画是在三十岁之后,是从北京会考回来以后的事。王稚登《吴郡丹青志·沈周传》云:“一时名士,如唐伯虎字画、文璧之流,咸出龙门,往往致于风云之表。”这里表明唐伯虎和文徵明均出于沈周门下。姚际恒《好古堂藏书画记》卷上云:“唐六如(对竹图)。自题云:‘箪瓢不厌久沉沦,投箸虚怀好主人。榻上氍毹黄叶满,清风白日坐阳春。’‘此君可与契忘形,何独相延厌客星;苔满西阶人迹断,百年相对眼青青。’ 另题者有沈周、黄云、祝允明、文璧、都穆五人。”此时唐伯虎字画与都穆是朋友,可见是会试之前的作品。可惜这幅画今已不存。但另一幅《双松飞瀑图》与文徵明面目相近。文徵明一直学沈周的画风,因此可以证明唐伯虎早年的画也是学沈周的。唐伯虎还有一幅山水画,画面上树的出枝点叶、人物屋宇极像沈周画法。特别在构图上图左江山开阔、风帆点点,纸上留下大片空白,这也是沈周常用的构图法。其中山石皴法用整齐的短砍,这与沈周的画风也很接近。
唐伯虎诗文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清新,对人生、社会常常怀着岸傲不平之气。如《把酒对月歌》中: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枝桃花月满天。 又如诗云: 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需苦苦用机谋; 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时了,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唐伯虎的确聪慧过人。唐伯虎在得到帮助后,专心苦读,一举考中乡试第 一名。相比之下,后来和唐伯虎同列“吴中四大才子”的祝允明、文征明,都曾有过乡试不第的经历。所以从学习成绩来看,唐伯虎确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唐伯虎应该还可以在考场上更进一步,取得个功名,然后出仕做官,荣归乡里。唐伯虎自己也是这样想的,但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
晚年的唐伯虎没有了凌云壮志,没有了感情寄托,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维持。悲情的人生际遇使他的思想日渐消沉,陷入了人生价值的空无。于是唐伯虎开始笃信佛教希望从禅学中找到精神的归宿,并从中参悟了不少人生道理。例如,唐伯虎曾写过一首《七十辞》,“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词句简洁而平白,却道出了唐伯虎一生的苦闷遭遇以及他悟出的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