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喜校长的青春寄语:作文审题先挑关键词,立意谋篇,高手所为

所有人才,都是教育出来的,这个“教育”是广义的,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我们今天探究的教育是狭义的,单指学校教育。教育,若只教给他知识与技能(通常意义上的背背记记、题海练练),那他就是“书呆子”,只会鹦鹉学舌;若能教给他做人的智慧,他能做好人,并取得人生和谐幸福;若教育时,既给了他人生智慧,又给了他“关键的能力”(新课程改革“核心素养之一,新高——考重点内容之一”),卫星就可以上天,他,人生价值就会无限大。像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

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称道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后人有的制成鞭炮、炸药;可我们的科学家看了“焰火”却发明了火箭卫星。这“发明”就是教育出来的“关键的能力”。

总之,教育决定民族的盛衰,国力的强弱,社会的荣辱,人生的成败。

大国工匠精神,把“中国制造”改变为“中国智造”。这一字之差,却在颠覆了传统的应试教育――背100篇范文,高考时模仿套作;下题海,新题、难题、怪题、偏题,越多越好……这备考老“经”却都服务不了新高考啦!

教育怎么改革,课堂教学怎么改,家长、社会的观念、思想怎么改?于2022年全国——实行新高——考一一现在为过渡期。全社会能否“立体式”适应新形势,得一定能跟得上呀!

我做了一些点尝试,供师生们笑纳。例一如下:

2012年全——国统招——高——考试卷1卷作文试题,我是怎样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关键的能力”呢?

我先复述一下原材料要点。船主请修船工刷油漆,船底有个洞,顺手就给补上了。过了些时日,船主送来大红包道谢,修船工说,工钱已经给过了。船主说,这是补洞的报酬。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到船底有洞这件事,绝望极了,觉得他们绝对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从材料上看,情节简单,事情不复杂,内涵浅显易懂――真的很容易吗?放心吧,不会。都得了满分,清华、北大容得下吗?考生从哪里下手?先审题吧。审题是很重要的能力。“关键的能力”,主要指思维品质(能力):发现问题(考试即“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步曲。审题,考你的眼力(观察力),分析是考查你的思辨力,解决问题是考查你的创新思维即创造力。

先看如何审题吧。第一遍,先挑出关键词:“刷油漆”、“发现”、“顺手”、“小事”、“补”、“道谢”、“奇怪”、“哦”、“感激”、“您”、“明白”、“救”……过筛子,不遗漏。第二遍比较这些词,挑出中心词来。考生一眼看出来的是“感激”或者“道谢”。第三步,概括内涵即中心思想――一般考生做了这三步,就要转第二阶段:中心思想平移――立意,再接下来是“定体、拟题”……篇幅关系,今天只讨论审题部分。

一般考生分辨不出表达思想、境界、情感的那些介于关键词和中心词之间的重要词语,如“请”、“就”、“您”、“顺手”、“才”、“肯定”……这些词有出题人的倾向性,有出题意图(考查目的)隐含其中,这是跑偏不跑偏的相对重要的词。

审题能否将“隐含信息”挑出来,立意谋篇,这才是有能力的“高手”所为。如,材料末段中隐藏较深的信息有:“得知”、“划船去海上”、“我才想到”、“绝对”、“船主感激”、……这些词可叫做潜台词,在这些词的背后另有一片“广阔的沙漠”,等有更高能力者去拓出一片绿洲

,以引改卷老师的“拍案惊起”。

列举一二尝试一下:“得知”:可以这样推测――孩子们出海,船主“事后才知道”,这么大且有风险的行为父亲竟不知情,这表明了什么?“出必告,反必面”……

“划船去海上”:作为“孩子们”是不是学龄阶段,即使是周末、假日,去海上干什么?陆地上玩腻了?到大海上逃避家长监督?还有可能去捕捞挣外快?……不管怎么说家长不知道,考生就有话可说了。

“绝对回不来了”:这句话才有丰富内涵呢。知子莫如父嘛。孩子们上船前不会去补洞的,海上风险孩子们逃脱不了;表明父亲的绝望,失子痛心――亲情大于天……

“船主感激”去找修船工谢恩,这是知恩图报啊,很好!可真正应该去感恩的该是谁呢?

以上开挖的隐含信息,能否归纳为一个中心思想:家庭教育应重视,不仅仅船主家,甚至全社会,再推及到全人类,都应重视。这个立意新不新?高不高?价值大不大?文章一出,新颖、奇特,安阳不多,全国很少,成了!有道是:春雷一声惊天地,晴天霹雳震神州。人无我有出奇胜,万人唯我立潮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