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大学之道 2024-02-20 23:41:03 5.2 大学之道 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理解“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文中的“三纲”“八目”,传承“修、齐、治、平”的精神追求。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 · 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二、写作背景《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熹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三、作者介绍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四、题目解说“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五、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至善”的途径。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全文分析1.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这侧重于“内圣”。“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这侧重于“外王”。“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枞阳二中新摩崖石刻“止于至善”) (书法——陈靖 制作——杨琢利等)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她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2.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3.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安人(外王)。5.“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是为实现“三纲”而必须经历的八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阶段。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七、中心思想《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八、写作特点1.大量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使文章呈现出深邃隽永的审美特征。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用语凝练,言简义丰。这些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是博学的儒者对思想加工锤炼的精神产品,也是他们艺术思维的智慧结晶。2.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主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即“八目”,说明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3.排比、顶真的使用,使文章逻辑更加严密。《大学之道》属于议论文,说理时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使逻辑推理性强,论证条理清晰,表达周密准确。如文章在阐述治国平天下与修身正心之理时,先连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层层深入、句句推进、环环相扣,周详严密地论证了深刻的治国之理。句与句首尾蝉联,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和不容置疑的说理气势。九、补充资料《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十、总结全文《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治人的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十一、布置作业1.拓展阅读《礼记》部分章节,积累名句。2.思考:当今社会,我们如何借鉴学习“八目”的内容? 赞 (0) 相关推荐 儒家经典《大学》心得体会 <大学>心得体会 篇1 对不同学科之间知识互相渗透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虽然身为物理老师,自己不仅能在学生做化学.数学作业时给予帮助,同时在学生背诵古文时,常常能把例如岳阳楼记,琵琶行等篇章 ... “有容堂”杯成联月赛第十四期评选结果揭晓! "有容堂"杯成联月赛第十四期评选结果揭晓! "有容堂"杯成联月赛由中国楹联学会特别支持,天津市楹联学会.<对联>杂志社.联都网站共同举办.第十四期于 ... 《大学》儒家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儒家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研读(第11讲)教学总结和论文撰写。 大学研读(第11讲) 教学内容:<大学>研读教学总结和论文撰写. 教学目的和要求:回顾<大学>研读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体会.进一步弘扬了传统文化和传承薪火.撰写论文和准备心得体会交 ... 学国学 三纲八目 三纲八目,是大学之道的核心. 大学一书的形成和成熟,主要有孔子的大智大慧,也有曾子等的智慧浸透其中.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 ... 最新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2(完结篇) ②-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译]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 ... 最新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1 [题解] 节选自<礼记·大学>,题目是编者加的.<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 ... 高考倒计时 | 与多位大学校长相约问答,何谓“大学之道”? 问答 Q&A 神州 2021.05.14 <大学之道> 今天,是2021年中国全国高考倒计时23天.有人说:在中国,高考是人生的第一次大考.一个分水岭.一次转折点-高考能够在多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里经典的名言名句一起感受传统文化.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出自两汉礼记的<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什么?试从周易、佛家、道家三个角度诠释 我们常说"四书五经",<大学>就是"四书"中的一书,是儒家入门做学问的概论和纲领,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历史上对<大学>的解读主要依据宋 ... 【大学之道】第16讲:一切秘密都是修心 【大学之道】第16讲:一切秘密都是修心 【大学之道】第15讲:如何做到“齐家” 【大学之道】第15讲:如何做到“齐家” 【大学之道】第14讲:一个国家“内圣外王”的气息 【大学之道】第14讲:一个国家“内圣外王”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