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专栏】那天,我们出发 / 文:施扬
那天,我们出发
施扬
一
“我们曾经用身躯亲吻精神的花瓣,我们曾经用心灵编织理想的花环,我们曾经用微笑面对命运的挑战,我们曾经用歌声唱响美好的期盼!”(歌词)那年今天是我们走入广阔天地的第一天,谨以此文纪念难忘的那年那天。
三月一日是个难忘的日子!那年那天,是我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第一天;那年那天,是我从学生变为农民的首个日子。那年,我刚虚岁十八。
很奇怪,南方人报年龄喜欢报虚岁,而北方人说年龄大都称足岁。可不管怎么说,我算成年人了,可以分配工作了(好像有什么法规定必须年满十八岁才能参加工作)。回想从报名到成行的日子,大概不足十天。如此仓促,原因在于“机遇难得”。
那时文革动乱已暂平息,“复课闹革命”也告段落。让如此庞大、躁动好斗的学生人群长期困在学校、闲在家里,对稳定社会、掌控局面必然是个巨大的障碍。于是,伟大领袖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英明号召;于是,成千上万的学生上山下乡,去奉献自己的热血青春(有说一千七百万,有说二千多万,大概统计的时期不同);于是,就有了今天说不清道不白历史地位的辛酸回忆。
开始时,我们六八届学生预定去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可顾忌着天高地远、食住迴异,许多同学犹豫着是否报名?突然间来了通知,六八届改去江苏生产建设兵团,这可是天大的喜讯啊!哪怕思想再动摇的同学,此时也立马意志坚定。更何况前来领“兵”的干部信誓旦旦:“到建设兵团如同参军,发军装,配钢枪,除了没有领章帽徽,跟当兵没啥二样”。同学们顿时沉浸在美好的憧憬中,恨不得插翅飞到黄海前线。正如当年那首激情昂扬的歌:“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二
接下的事情就好办啦!不必工宣大叔反复动员,不必居委大妈上门劝说。备行李,迁户口,串门子,话告别。乐坏的是没心没肺的我们,累坏的是操劳操心的父母。
相比一些同学,我的行李算是“奢华”的。随行有两只箱子,一只还是母亲当年的嫁妆,白色的羊皮箱。里面装着我的四季服装、换洗衣裳和一件“宝贝”,那是一盒装有我最爱吃的惠山油酥和油经果的饼干盒,是疼爱我的姨婆,临行前悄悄塞给我的(怕父母知道了阻止)。父亲在白皮箱的右下角写上我的名字,直到几十年后墨迹依然清清楚楚,每每看到我心中潮涌。另一只是深红色的漆皮木板箱,里面塞满了我的被褥铺盖,还有一件新做的大衣。
那是母亲考虑到苏北乡下气候冷,怕我受冻特意为我做的。只是当年布票紧张,再加父母当时尚未“解放”,工资存款全部冻结,仅发最低档工资维持生活,所以没钱购买黑市高价布票,扯不来商店的棉布,只能用乡下买来的粗布,制做我的新衣和添置新床单。
粗布是农村人用土纺机织的,虽然布面粗糙,但很厚实,做成床单垫在身下,有点硌皮肤,但耐脏耐磨。而粗布大衣可真起了大作用了!大衣很长,超过我的膝盖。母亲将父亲旧大衣上的海富绒领子,拆下缝到我的新大衣上。白天外出可以御寒,晚上睡觉盖在棉被上,等于又增加一床被子。
粗布由于便宜买的多,母亲又让裁缝做了一身学生装。衣服很合身,样子很时兴,让我在乡下好好出了阵风头(有照片为证哦)。但粗布是用土法染的,很容易褪色。开始是深蓝色,没洗几次就成了蓝紫色,最后成了杂花色衣服了。好在农村劳动不讲究,我还是每天穿着出工。剩下的布料母亲当它宝贝,压在箱底里就是几十年,直到父母去世清理遗物时,还从她的樟木箱底翻出两段当年的粗布料呢(有点扯远了)。
三
就在一九六九年三月一日,我们出发了。目标是江苏省灌云县五图河农场,交通工具是水路运输用的铁驳船。
那年的气候特别的冷。已是早春三月,依然寒风凛冽,阴冷刺骨。天是阴沉沉的,场面也是阴惨惨的。西门桥堍挤满了人群,解放河里停满了驳船。按理讲,知青能到生产建设兵团就如当兵,比之到贫瘠艰苦的农村插队应该高兴才是。可奇怪,如此宏大热闹的送行场面,看不到惯常的红旗招展,也听不到欢送的锣鼓鞭炮。有的是凄凉的呼喊,有的是压抑的哭声。
天空中慢慢地飘起了雪花,落在头上、脸上、身上,打湿了头发,迷糊了泪眼,染白了衣裳。
两岸送行的父母,千叮咛、万嘱咐,孩子平安顺利。河中驳船甲板上挤满的孩子,或沉思或雀跃,毫无挂念心机。
呼唤声、嘱咐声此起彼落,船刚启动,哭声已是一片。后来听母亲讲,当时我站在船头上,呆木木地看着泪流满面、声声呼唤我名字的母亲无动于衷,不知在想啥?其实我的头脑一片空白,不知怎的想到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唉!真没想到,原以为不过是又一次学农短期下乡,再回来却已是十年后了!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诚邀加盟
《金陵文学家》诚意邀请有缘朋友加入编辑团队:
1. 文字编委:有较好的文学素养;
2. 朗诵主播:擅长文字朗诵或者儿童故事播讲;
3. 版面设计:熟悉微信平台文字版面设计。
有意者请联系主编 醉卧蘭亭(yf476800)
【作者简介】
施扬,
微信网名方木,下过乡,当过兵,退休前为外企高管,现今在家练练二胡,写写回忆录。以前多篇习作曾刊登于“太湖”杂志,如今尝试网络投稿。
[翻译园地-专栏] 《当你老了》/ 作者:威廉.叶芝;译者:袁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