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5位特级大师的一堂课 文
对15位特级大师的一堂课 文:李建新
(2016-12-16 08:45:20)
转载▼标签: 特级大师棋通万物道行天下分类:棋道天道人道世道按:李建新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教育学博士、哲学硕士、工学士。近年来研究棋道与棋文化,并有诸多引起各方关注的研究成果。《棋道·微传播》是其研究成果的一个集中体现。 。2016年“碧桂园杯”组委会有感于他的这些研究成果之对于象棋、社会的特殊和特别的意义,故特邀他现场观摩“碧桂园杯”,并请他为所有参加“碧桂园杯”的象棋特级大师进行了一次棋道、棋文化的专题讲座。本文就是李建新教授讲课的主要内容。经征得有关方面的同意,文章特发与此,以飨广大棋迷。2016年12月8日午时稍过时分,我在广州凤凰城酒店凤凰厅给所有参加第五届“碧桂园杯”全国象棋冠军邀请赛的15位特级大师进行了一次以“除完胜、复何求”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柳大华、李来群、吕钦、徐天红、赵国荣、许银川、陶汉明、于幼华、洪智、赵鑫鑫、蒋川、孙勇征、王天一、谢靖、郑惟桐等一个个名誉中外、棋冠华夏的棋坛顶级人物,静静地在台下聆听了我的讲解,讲课和听课氛围之好,远远的超过了高校的大学生。作为一个文化传播的使者,我很享受和陶醉这样一个过程,作为一个棋迷,我很惊羡并荣耀这样一个生命之中求之难得的、上帝般给予的“馈赠”!
讲课结束后,15位特级大师人手一本《棋道·微传播》与笔者合影事情的过程是:在象棋界的“奥斯卡”——“碧桂园杯”全国象棋冠军邀请赛迎来第五届的时候,本人应邀亲临现场观摩。我很有可能是全国高校教师在“碧桂园杯”举办五届以来第一个受邀的代表,也可能是靠挖掘和传播象棋文化得到了一些社会的认可而受邀的第一个代表。12月6日,在第五届“碧桂园杯”开赛的当天,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应时应景”地把本人的专著《棋道·微传播》送达了赛地,这也是这部书第一次与社会读者见面,非常及时地表达了一个棋迷对比赛的祝贺之意。12月7日,比赛的主办方与我“协商”:能不能给所有参赛的特级大师讲一次课,内容可以围绕书的内容展开。这样,一是可以视为是《棋道·微传播》的具有特别意义的首发,二是借此机会给已经登峰造极的特级大师们再拓展一下思路,为象棋运动的发展寻找新途径,再者,邀请方还抛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诱饵:如果你能够面对面的给这15位特级大师上课,今后他们“就是您的学生了”!果然如是,我可能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请者恳切,而且机会百年不一定一遇。我当时的想法是:我就是不观摩比赛,也要认真的准备给特级大师的课,希望以“特级大师般的努力”向特级大师学习致敬!非常具有战略和前瞻眼光的、主办方的领导成欣欣女士快言快语地把开讲的时间安排在了12月8日中午的12:30。阳光总在风雨后!给15位全国冠军、特级大师面对面授课,而且是讲与象棋有关的内容,实在是地地道道的班门弄斧了。我自嘲讲课的难度超过了让我参加“碧桂园杯”而且要夺取冠军!满打满算也就一天的准备时间——这还是一次“超快棋”!抱定了一个“输”的念头,把“丢人”的想法转换成了“学习”的机会,变成了对象棋的一种付出。在反复的度忖之后我信心满满地表示“接受任务”,把讲课的主题确定了为:除“完胜”、复何求?
讲课现场的一个侧影1继续追求个人的“完胜”夺取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世界冠军等,似乎已经登峰造极了,也应该有了“完胜”的荣耀。但再细想一下,我们面对电脑的时候,似乎还是处于取胜几率比较低的下风,本届“碧桂园杯”请了专业的“五官科”的大夫入驻赛场以“保证”参赛选手的健康,预防电脑作弊的态度非常明显;而且,据说1000年以后的人类会笑话我们当今的棋怎么会“如此如此”的下,说明我们对棋的理解,对棋的对弈法则的掌握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我向所有在场的特级大师建言,还应该继续提高棋艺,继续向着“完胜”的目标去努力。而且,“棋道千秋”而“艺无涯”,贵为曾经君临天下的王者,一定要知道这个道理。而且,象棋的取胜之道有许多种,一个技艺高超的棋手,在具体的对局中如果心理有了反应,或者不能够捕捉到对方出现的心理变化进而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也许会失去许多的机会。而能够克敌的心理之术,并不是在打谱中可以修炼到的,它需要借助多种功夫,包括天地自文史哲经管法兵儒道等等,正所谓功夫在棋外。“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与艺”是孔子的一则名言。在孔子看来,一个“完胜”的过程是由一个相互关联的链条组成的。放在一个大环境中看,象棋之“艺”在这个大环境链中处于这个链条的末端。所以特级大师寻找棋艺的突破或者“完胜”,应该从“艺”的上游或者下游寻找养分和补给,要明白“偏功宜就,尽善难全”的道理,要接受先贤“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的训诫,靠棋外的功夫来提高棋艺水平。新闻学泰斗方汉奇有言:借棋道,新闻天地宽!反三而推之,象棋高手是不是也可以认为:借它道,象棋天地宽呢?如果有许多的棋外的东西可以借用,特级大师个人的“完胜”,是不是应该在永远的探求之中呢?2全面助力象棋的“完胜”胡荣华特级大师有言:棋通万物,道行天下。在所有社会的行当中,象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惟其重要,才享有“国粹”之美誉。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象棋自身发展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导致了象棋的发展出现了诸多象棋人、关心象棋事业的人不愿看到、不忍看到的景象的出现。比如象棋与围棋的“江湖地位”之争;中日围棋擂台赛之后象棋与围棋出现了不一样的发展;象棋人口的老龄化与围棋人口的不断的年轻化等。有人统计,目前痴迷象棋的人,年龄基本在45岁以上。再过15年或者15年以上,是不是象棋就要“退休”了呢?象棋“退休”了,不仅一个能够带给素民百姓休闲娱乐的项目没有了,智力运动失去了主要的家族成员,好端端的民族文化被撕裂、文明与文化有了断层,棋手、大师、特级大师存在的空间被严重的挤兑了,茶余饭后、街头巷尾不再有车马炮的嘶鸣,这是一个怎样的让人无法想象、也无法接受的境况?在我讲座的当天,也即2016年12月8日,一个围棋的国际赛事到了决赛阶段的决胜局,三星杯世界围棋赛由中国的柯洁和陀嘉熹争夺冠军和170多万人民币的冠军奖金。我现场将象棋与围棋进行了比较,让特级大师们感知到象棋大奖赛的奖金与围棋相比的相形见绌。试想,整个象棋都式微了,游走于边缘、苟且于偷生的棋手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境况呢?“物必自腐,然后虫生之;人必自毁,然后人毁之”。说到底,象棋的事情,还需要象棋自身来解决。除了大环境之外,我认为象棋界自身的努力不够,在出现问题之后的自我救赎不够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在坐是象棋特级大师,拥有无数的荣誉和巨大的影响力和社会感召力,是象棋发展的领军人物,理应担当象棋“完胜”的责任和义务。碧桂园集团的一个理念是:“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美好”。因此我也希望各位特级大师身体力行,除了追求实现自己在棋艺方面的“完胜”之外,也关注象棋的大局,关注整个象棋运动的发展,在权衡比较社会诸多行业的态势与地位之后,尽可能的提升象棋在社会中的存在感,把象棋的存在与社会的美好结合起来。这样,象棋在社会中就会有一个新的、高的定位,就会有比较多的人喜欢象棋,并从它的身上找到快乐的源泉和精神的寄托。
讲课结束后,特级大师李来群特意留下来与笔者寒暄并合影3寻找文化的“完胜”“琴棋书画”尊为国粹,可能不会是在游戏的层面。我想,象棋或者棋道中所蕴含的文化意涵以及这些意涵转化为一种社会普适、普世的价值观和行为法则,是“国粹”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国粹”命题成立的依托所在。象棋发明以来,“世事如棋局局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落子无悔”、“舍车保帅”、“观棋不语”、“弃子争先”、“弃子取势”,“宁失一子不失一先”、“楚汉相争和为贵”、“艺高人胆大”、“谋定而后动”、“一车十子寒”等等由象棋衍生出来的带有浓郁文化色彩的流行习语谚语等,许多已经转化成了社会之中人们约定俗成的内容,成为了法则或者戒律。这些内容给人的哲理启示和生活的导引非常多,也很有价值,所以才有了“国粹”的名分。
《棋道·微传播》2016年12月6日面向国内外首发。“半壁江山半攻守、半争胜负半悟道”道出了象棋的文化意涵。千百年来象棋的文化积累可谓多也,象棋文化中有待开发的储量可谓大也。仅我自己玩票式的尝试,就有了“棋道与社会”、“洞悉棋道的借用法则”、“象棋是社会的稳定器”、“棋道就是艺术创造”、“布道·指道”等文章出来。象棋特级大师长期浸淫棋间,深谙棋道、棋理,对棋文化自然比一般人要有高认知,因此,特级大师也应该在棋文化方面进行“完胜”的努力。用未来的眼光看,一个优秀的棋手,不仅仅应该给后人留下一些高质量的对局记录,也应该把自己对棋道、棋文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等写出来,以一种文化的方式享诸后人。一个棋手,如果他留给后人的仅仅是一局局精美的对局,我认为这样的棋手也就是一个棋手而已,如果他能够在对局之外,能够把对棋的理解在文化或者传统国学的层面拓展书写出来,在教化、启发、导引社会的发展中体现出象棋与文化关联的价值、对社会大众有精神的给养,那么这样的棋手才堪称大师,优秀者就是特级大师!这是一个对比赛任务非常繁重,赛事日程繁忙紧密的特级大师们的一个新挑战,但也是一个可以企及的“飞刀”布局。为了“完胜”的目标,让我们共同努力!(本文照片由广州海心文化活动策划有限公司 余粉女士提供)
讲课所在地凤凰城酒店的冠军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