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音乐会里,重新认识郭文景 | 乐评
韩军/摄
由黄屹指挥中国爱乐乐团在10月10日晚上演的这场“心灵的远游”音乐会,是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大师与纪念”主题的首场音乐会。音乐节在这个主题之下以郭文景、陈其钢、丁善德和谭盾的作品为主题策划曲目,其中后三位都为他们找到了相应的西方作曲家与之对话:同为“法系”作曲家的陈其钢与圣-桑,同样以艺术歌曲为创作标志的丁善德与马勒,以及同以开拓创新为标签的谭盾和斯特拉文斯基。唯独郭文景的这场音乐会,似乎很难为他找到与之适配的音乐史人物,因此得以享受独占一场音乐会的殊荣。
比起许多与他同辈的中国作曲家选择在海外旅居学习,之后再从中国文化的土壤里找寻灵感,最终形成自己的声音不同,郭文景从他作曲生涯的一开始就是扎根在本土的,并没有经历“曲线救国”的历程。尽管从未长期在海外生活,但郭文景在西方音乐上的积淀却是极深厚,甚至是学院气的,更适合作为年轻一辈作曲家学习的范本。他在音乐里展现的气质除了作曲家的一面以外,还很像一名当代诗人。郭文景能从当代诗人西川的《远游》里寻找到灵感,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欣赏的角度来看,放在音乐会最后的《远游》有些过于严肃和沉重了。西川原诗中那场朝圣之旅的气势之宏大、氛围之庄严肃穆,又被作曲家的笔法进一步放大。女高音歌唱家宋元明虽以演绎歌剧中的角色为观众熟知,但她对作品的文本和音乐显然有着深刻的研究,其演唱如诗朗诵般自然,令人印象十分深刻。这确实是我欣赏过的郭文景交响乐作品里非常出色的一部,只是在这个夜晚,听众恐怕很难面带笑容,反而会陷入深沉的思考中。
韩军/摄
这场音乐会上的其他三部作品皆艺术性与欣赏性俱佳。为管弦乐团所作的帕萨卡利亚“日月山”以7个音组成的乐句写成,展现了作曲家的对位法功底;而“山”正是郭文景的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主线,体现了他独有的音乐哲学。比起为郭文景奠定了国际声誉、二十多年来常演不衰的竹笛协奏曲《愁空山》,问世于2010年的第二竹笛协奏曲《野火》知名度还无法与前作相比,我也是在这场音乐会上才第一次有机会听到。
韩军/摄
在这部作品里,郭文景对民族器乐和管弦乐团的融合已经做到了炉火纯青,甚至除了慢乐章里几个乐句之外,聆听者几乎感受不到竹笛原本的抒情特质,竹笛演奏家唐俊乔手中的是一件已经完全交响化了的民族乐器。我很希望之前只听过《愁空山》的听众也能了解一下这部作品,一定会对郭文景有全新的认识。
《敦煌》第二组曲《守护者的青春与爱情,死亡与永生》出自郭文景2017年写作的芭蕾舞剧,这部剧由中央芭蕾舞团在2017年首演后好评如潮,可以说是21世纪以来最让人感到惊喜的中国原创芭蕾舞剧之一。这部剧的第一组曲写的是壁画里的世界,第二组曲则以现实中的敦煌守护者为原型。第二组曲共有四个乐章,本场音乐会上只演奏了第一乐章,算作下半场的序曲,但这首旋律明快、节奏变化丰富的舞曲却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黄屹率领下的中国爱乐乐团澎湃的声音无疑为其增色不少,遗憾这场音乐会上只听到了原作里的吉光片羽。但这也足以表明郭文景的音乐创作是多么丰富多彩,一场音乐会是远远不能容纳得下的。借助北京国际音乐节这样的平台,让中国作曲家们不常上演的优秀作品呈现在舞台上,是这场音乐会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