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手擀面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

母亲的手擀面

文丨张金玲   摄影丨旅途

母亲的遗像挂在墙上已经27年了,我已经习惯了她只用一个表情看着我。阳间阴间岁月相加,今年母亲100岁了。我在人间,母亲在天堂,子欲养而亲不待想想抓狂,拷问灵魂痛彻心扉没有解药。特别的日子,半百的女儿难以入眠……母爱太厚,拈来温馨的片段,闭目享受,聊以慰藉我心。
每每遇到开心不开心的事,抬头看一眼慈祥的母亲,霎时,母爱的温暖就让我泪眼朦胧。有时候我也这样想,下一辈子如果还做母女,一定好好孝敬她。转念又担心,即使有下辈子,我们也做了母女,在她面前我还是做不了一个孝顺的女儿,我的任性,叛逆依然会把她折磨到心累心痛甚至心碎。我更知道,她一定还会包容我,还会过后当做笑话说出来,仍然一如既往地爱着我。
现在经济条件这么好,吃穿用都是现成的,自己只做了一个孩子的母亲,有时还累得身心疲惫。可想我的母亲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年代,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是怎样用裹得变形的小脚务农劳动,碾房里推磨,为四个儿女讨吃讨喝。每逢换季,趁孩子们睡下,母亲彻夜把我们少有的衣服洗净、烤干,在豆粒大小的灯苗下厚改薄、薄加厚、短加长,一针一线缝补好,让孩子们清晨起来开开心心地穿上干爽的衣服,保证四个孩子的穿戴从来都是村里最鲜亮,最整洁的。记得村里同龄的孩子偶尔因为喜事出门,经常借我的衣服穿。
父母生育了六个孩子,夭折了两个哥哥。我们小时候都难养,哪一个也有过死里逃生的经历。因为第一个孩子的夭折,吓破了胆的母亲养育我们特别的担心和费劲。她曾经荒废了田地看护大姐大哥,她毫不心疼地卖了家里唯一值钱的牲口,磕头作揖请医生把奄奄一息的二哥哥从死神手里抢回来。两个孩子的离去,哭坏了母亲的眼睛,耗尽了母亲的青春和体力。
直到1965年初夏,我的一声啼哭,打破了张府12年没添人口的寂静。从此,父母有了两儿两女。我成了一个姐姐两个哥哥的小妹妹。这个妹妹是真小,姐姐大我十九岁,二哥哥还大我一旬。已经是高龄产妇的母亲已过四十岁,我不谓之不小,父母不谓之不老。
因为有失去两个孩子的心理阴影,母亲更怕我有个什么闪失。我两三周岁左右,东西还是很稀罕。少有的那点白面和鸡蛋都要留着,专门给我开小灶。母亲每每用几个鸡蛋和面,做成手擀面,切成细细的面条、菱形棋子块、或者撕成宽宽的面叶,晾干保存。一样的料,不同的型,让断奶的我吃饱吃好夜里少闹腾。再穷的家,有个心灵手巧的母亲,她的孩子也受不了委屈。母亲是童年孩子的全部,能遮风避雨,是孩子眼里无所不能的上帝。
到了冬天,灶膛旁是家里最温暖的地方,也是晚上土屋里最亮堂的地方。母亲盘腿坐在蒲团上把我抱在怀里,灶火映红了母女的脸,母亲边烧火边逗得我咯咯笑。灶台上大冒烟,小冒气,母亲为在外奔波的父亲哥哥姐姐,做好了裹腹的热饭热菜。灶膛里不需要加草了,母亲会把灶台门口的草清理干净,然后把我放到蒲团坐垫上,嘱咐我别动。然后快速去拿一个铁皮罐头盒,里面倒上点热水,轻轻放进灶膛。开了水,再放上晾好的几根面条、十几个棋子块和几片面叶,借火焰余温,把它煮得软糯可口,然后放一点咸菜汤,撒上几片碧绿的葱花,用筷子蘸一下香油瓶子,搅搅,然后把筷子放进我的小嘴,看我喜滋滋笑的馋样。就是这样一顿美味的晚餐,经常馋哭了邻家孩子。
日子慢慢见好了,每逢哥哥姐姐过生日的时候,一家人会跟着改善。母亲会比平时做的手擀面多一些,让“小寿星”放开量地吃饱喝足。两块大面团擀完累得母亲有些许的喘息。切好的面条展开一根会有一米多长,她熟练地把粗细均匀的面条整齐地码在盖帘上,然后起身烧火炝锅开水煮面。面做熟后,母亲很讲究地先选最长的几根放到“小寿星”碗里,再把一个白白胖胖的荷包蛋轻轻放在面条上,别提多诱人了。每次“小寿星”们都会先把荷包蛋的一半给我放到小碗里,再放上一根长长的面条,我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哥哥姐姐的厚爱,没有觉得不好意思,只有整颗心都在笑。然后等父母说上几句祝福的话,一家人嘻嘻哈哈开吃,很有仪式感的。我也学着哥哥们“哧溜哧溜、呼噜呼噜”喝面条了。
偶尔家里有人感冒了,母亲也做手擀面,锅里撒一点姜末,预防别人也感冒。在“病号”碗里多放一些姜末,再加一点芝麻盐,躺在被窝里呼啦啦一口气喝下去,一出汗,睡个好觉,比药片都管用,起来了该干啥干啥去。
再以后,哥哥姐姐们都相继结婚。我也长大了,条件好了,为了省事,取而代之的是成分丰富的各种挂面。这些年走南闯北我也吃过全国各地的名吃面食,什么牛肉拉面、饸饹面、臊子面……味道的确不错,都是用不下十几种的佐料调配出来的酱汤汁,放上少许的面条。虽然是吃面,但是母亲手擀面的那种味道却一点也吃不出来。
母亲离世后,我也试着做过手擀面,怎么着也做不出母亲手擀面的味道。很小很硬的面团,我也是很用力才能勉强把它擀薄。不知道当年单薄的母亲要用多大的力气,才能做好全家人吃的一大锅手擀面。
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的我年纪大了,重口味的东西吃不下,越来越怀念小时候吃过的老味道,尤其忘不了母亲做的手擀面。我知道,再也吃不到母亲踮着小脚一圈一圈把小麦磨成的面粉,再也看不到当年母亲用瓢子挖面和面的喜悦,再也没有盼着母亲做手擀面的那份等待;再也看不到母亲把贫寒擀薄,把幸福扩展一大片为家人改善生活的自豪了。那纯天然散发着麦面清香的手擀面,一如母亲对儿女不掺假的永久无私的爱,嵌在女儿的心房,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张金玲,从教38载,山东利津人。在清浅时光里,惟愿心事如莲,纤尘不染,用饱蘸真情的笔书写时光静美岁月安然。

(0)

相关推荐

  • 王紫烟丨榆皮面

    几十年来,一种东西始终让我难以忘怀:榆皮面. 其实,榆皮面,我没见过,但我肯定吃过,邻居婶子常说,我母亲是做榆皮面的高手.只可惜,三十多年前,随着唢呐哽哽咽咽的哀乐,愚钝的我,把对母亲的记忆定格为一片 ...

  • 手擀面的温度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一日三餐,基本上都是家常便饭.小时候认为,饺子是最好吃的,尽管我只吃饺子皮,可包完饺子的饺子皮,又筋道,又鲜香,吃得就是那个味儿!长大了,外出求学,觉得吃个肉炒菜拌米饭就很洋气了 ...

  • 爱擎郎:梦想人生(自传小说 • 连载之三 • 记忆)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坏事里有 ...

  • 姑 父

    苗晓瑛,长安作协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二零一六年底开始写作,至今已在<陕西工人报>及<陕西作家摇篮>,<南城文化>,<西北作家>,<陕西散文之 ...

  • 【赣雩文艺】作者:李广勇《​母亲的手擀凉面》总第1011期①2021年第217期①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母亲的手擀凉面 作者:李广勇 炎炎夏日,酷热难耐,食味寡淡.每到这个时节,最能忆起母亲做的手擀凉面条.那种从凉水里捞起的面条,盛在一个大瓷碗里,搭配上合口的拌料,稍用筷 ...

  • 黄朝忠 | 母亲的手擀面【文学百花园首届全国大奖赛】(156)

     作者简介 黄朝忠, 中国散文学会..湖北省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学会会员等.襄阳市小说学会.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市诗词学会理事,<百花园>签约作家等.迄今在<参花> ...

  • 【留住记忆】母亲的手擀面

    母亲   母亲 多么想聆听您的教诲 多么想仔细端详您的笑脸 多么想再吃一碗您亲手做的手擀面 母亲有一双巧手,可以做出各种美食,尤其擅长面食. 一马平川的宁西平原,素有种麦的习俗.秋收过后,乡民们便忙不 ...

  • 张春光丨母亲做手擀面,面叶二指宽,还要打上荷包蛋! 

    出门在外,常常想念农村老家那几样饭,比如这碗酸汤面,无论走到哪里,它的味道都无法复制,只有回到了老家,才能美美的吃上一碗.  陶制的面盆,几乎是和面的最佳器具,不粘不沾,就是分量有些重,在塑料和钢铁 ...

  • 【悟语】母亲的手擀面

     母亲的手擀面 朱元忠 一直最爱吃的就是娘做的手擀面了 ,在老家我们叫哈面汤. 过生日,生小孩,建新房都要哈面汤.哈面汤就成了幸福和祝福延续的符号.在我们家里,爹娘和我的哥姐共六口,也算是个大家口了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母亲的手擀面/何高宏

    离家在外漂泊二十余年,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作为资深吃货,每到一地,首先都要去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多年来,也几乎尝遍了全国各地的风味美食.东西南北,有麻有辣,有甜有咸,各有各的特色.不禁时常感叹中 ...

  • 山东作家‖【母亲的手擀面】◆王桂兰

    作者简介 王桂兰,山东高唐人,英语老师,文学爱好者.    母亲的手擀面 女儿喜欢喝面条,葱油面,炸酱面都喜欢.我告诉她,小时候我最喜欢我母亲做的蛋花手擀面.今天女儿要吃手擀面,说想尝一尝姥娘做的手擀 ...

  • 好想再吃母亲的手擀面

    文:刘旭 图:来自网络 梦中几次回老家,可我就是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我找啊找,似乎还遇到好多老家的熟人,甚至还有我的母亲,我着急地问他们回家的路该怎么走,但是他们都是对我微笑不语,不给我说,这是怎么 ...

  • 母亲的手 | 作者:李春丽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