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守平:一生甘做演员的“托儿”
来源/光明日报
快人快语,思维清晰,爽朗真切,乐观豁达,这是燕守平给人的第一印象。近日,笔者来到北京东四环外燕守平的寓所,跟这位75岁的“京胡圣手”进行了一个下午的长谈。随着交谈的深入,越发觉得,他像与之相伴60多年的京胡一样刚劲有力,在“懂行的都不太愿意多说话”的戏曲音乐界,其观点颇有穿透力。
小时候,燕守平唯一与“艺术”沾点边的记忆便是,“遇到村子里的红白喜事,跟在吹喇叭的后面瞎比画”。1952年,年仅11岁的燕守平,随母亲从江苏沛县来到北京。彼时,恰逢北京艺培戏曲学校招生。“你不是喜欢看人家吹吹打打吗?考戏校吧。”家人建议。这里边实际上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那就是“里面吃饭不要钱”。理由如此简单,毫无戏曲背景的燕守平就这样作出了选择。
燕守平从零开始,先学月琴、铙钹,然后习二胡、三弦,练小锣、大锣,最后才专攻京胡。用了4年时间,燕守平便完全掌握了“文三场”的京胡、月琴、小三弦和“武三场”的单皮鼓、大锣、小锣。60多年后,燕守平庆幸自己当时全面掌握了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这使得他在戏曲伴奏中,总能跟其他人配合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戏曲艺术是一门感觉的艺术,要想彼此有感觉,首先得彼此先了解。而现在很多戏曲伴奏都是你拉你的,我弹我的,他唱他的,完全凑不到一起,原因就在于各工种彼此不了解。”燕守平说。
燕守平常说伴奏比独奏难。“琴师是伴奏,作用是烘托演员而不是自我表现。演奏中,我们讲究'托保随带’,要根据剧情和演员的状态,随时调整自己的演奏。有的演员,今天嗓子不舒服,你得多拉几弓子带带他,演员可能觉得别扭,'你管着我干吗啊?’我管着你,还不能让你知道,得让演员像吃了蒙汗药似的,让其下意识地跟我跑。这个本事很难的。”燕守平所讲的演奏心得,非专业人士似乎很难明白,但一个例子却能说明戏曲伴奏与表演的关系。据说当年在梅兰芳的团队里,挣钱最多的是梅先生,其次便是他的琴师王少卿。就算夏天休假,3个月不拉琴,梅兰芳照样付给王少卿工资。梅兰芳深知琴师的重要性,一旦找寻到默契的琴师,便再也分不开了。“琴师对名角唱腔的创立、丰富、提升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京剧流派的形成跟琴师密不可分。”燕守平说。
每个行当流派的演员都有固定琴师,称为“私房琴师”。燕守平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够准确掌握许多行当流派的风格特色、演唱规律——叶派小生的挺拔,杨派老生的质朴,程派青衣的委婉,裘派花脸的粗犷,张派青衣的俏丽,李派老旦的苍劲,梅派青衣的华贵,余派须生的简洁。在他的伴奏下,每一个音符都能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特点,时刻跟剧情、人物、流派特征保持一致,总能把演员的表演烘托得恰到好处。这为他赢得了“京胡圣手”的美誉。
“我这辈子大半生都跟胡琴打交道,现在虽然离开了舞台,但我一直在考虑怎么把我学到的这点东西,传给下一代。”这些年燕守平陆续收了40多个徒弟,有的人素不相识,打来电话说想跟他学拉琴,他也爽快地答应。在他看来,越发后继无人的戏曲艺术,能多一个人学、多一个人爱,总是好的。现在,看到学生们的成就和进步是燕守平最大的快乐,有时候在台下看学生们在台上演奏,他的眼泪真往下掉,“比自己拉还激动”。
▲燕守平 演奏京剧曲牌 《夜深沉》
▲燕守平 演奏京胡曲牌《梅花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