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前,天安门重建,工人揭开屋顶瓦片后激动:终于找到了
天安门不仅是明清两代北京紫禁城的正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我们现在国家的象征之一。天安门见证了开国大典、大阅兵等重大活动,在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到了北京,必须要去天安门广场看一次升旗仪式。然而,你可知道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天安门是51年前重建的,并非是原来的城楼。还有你是否知道在51年前,天安门被拆重建,工人揭开屋顶琉璃瓦后,激动地欢呼说终于找到了?那么,51年前,工人们到底在屋顶找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前世今生
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起初就是一个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并非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宫殿式的城楼。同时,它最初也不叫“天安门”,而是“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在承天门建成不久后,就遭雷击起火被焚毁。随后,重建,将原来的牌坊式改建成宫殿式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在古代只有皇帝老儿才能从中间最大的券门进入,其他王公大臣只能根据自己的品级,从旁边的侧门依次而入,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承天门被毁。清朝顺治皇帝登基后,下令重建承天门,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随后,天安门作为清朝皇帝的脸面,多有修缮。到了晚清的时候,清政府腐朽无能,一直忙着逃命,也没有再顾及天安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更是洗劫和炮轰了天安门。民国时期,也更是无暇顾及,以至于后来的天安门破败不堪,惨不忍睹。在开国大典前,人们这才对天安门进行了简单的修饰和装点,以最美的姿态迎接开国大典。
拆除重建
1956年,人们对天安门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并且还与时俱进,在天安门上装上避雷设施。当时,本着保持原貌的大方针,希望将天安门这个矗立了200多年的老建筑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但是不幸的是1966年,发生了邢台地震,对天安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虽然事后,人们对其进行了加固,但是此时的天安门着实成了一座危楼。
1969年,为了彻底解决天安门几百年积存下的问题,决定将其拆除,按照原有的规模和形制进行重建。这次重建的原则还是以旧修旧,保持原状。当然,也没有百分百的复制,也做了一些改变,例如重建的天安门城楼比以前高了83厘米,高34.7米,将原勾头滴水瓦头的龙纹改为葵花纹,还有就是建筑上的彩绘也略做了改变。
实际上,这次拆除重建的时候,负责拆迁的工人们有一个重大地发现。当时,工人们在天安门最高的脊处数脊瓦数时,意外地发现在在中间的琉璃瓦当中发现了一个精致的金丝楠木盒。这个金丝楠木的盒子30厘米见方大小,盒子的表面有二龙戏珠的图案,非常的精美。
随后,工人们将这个金丝楠木盒子撬开了,发现里面有块拇指大的红宝石、朱砂,还有黄豆、高粱、黑豆、谷子和玉米等五彩粮,人们赶紧将其了交给了国家。
结语
专家看了后,惊呼:“就是它,终于找到了!”原来在古代,修建建筑时候,在大型的建筑物的脊中心处和地下中轴线的中心处都放有五谷粮,五色线、五色玉、五枚金元宝等物品,起到镇邪、避凶,迎吉纳祥的目的,故宫的建筑更是表现得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