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家洼珍贵旧影,那些三十年前的时光回溯

三十年前,见证了生我养我的南仲家洼这片区域的蜕变。三十年后,虽几经迁徙,那些曾经的记忆始终存于内心的最深处。

1994年,北仲家洼970户居民当年拆迁当年回迁。1999年,南仲家洼大部分居民被整体安置到了浮山后四、六小区,随着时间的流逝,仲家洼,这片青岛市曾经最大的棚户区似乎已日渐被人们淡忘。

感谢王挺老师再次发来的数百张珍贵照片,也再次挑选编辑了这组仲家洼的感旧专辑。因为有些位置需要应景衔接的原因,可能几张照片会与上一篇《老照片里的仲家洼,那些抹不去的珍贵记忆》有重复,望予理解。也是想与大家一起再次回首三十年前,那些熟悉的街景,那些曾经难忘的回忆......

南仲蔬菜副食品商场,看到这个名字就很亲切

建成后的宁夏路大桥底基本全被改造成了商铺,蔬菜副食品以及一些小商品购买还是很方便的。

大桥底的这家舞厅,还有旁边的台球室等,当年都是在周边小有名气的。

当年正在施工中的宁夏路大桥。
施工中的宁夏路大桥东段,再往前就是手表厂了,照片右下角就是大桥底。

这是大桥同一位置的另一头,2路总站也移到了这里,这里还是南仲家洼的区域。

有一段时间2路车在这里调头,镇宁桥再往东,过了镇江路就出了仲家洼了。

这就是宁夏路大桥底,这条比较宽敞的路是宝应路,这是已经改造扩建后的路了,以前大沟没被覆盖的时候,路是很窄的。大桥对面还有南仲家洼的一部分,中间那座新楼的右前方就是仲家洼鼎鼎有名的“贸易公司”。

沿着大桥底往北走,不远的距离,过了“贸易公司”就算过了南仲家洼的界了,那周边是北仲家洼和东、西仲家洼了,其实到现在连我也没搞明白这四个仲的具体界限划分。南仲最大这都没异议,我的印象里,北仲次之,其他两个仲稍小一些。
东仲家洼,这张照片不知是新建小区抓阄还是搞什么大奖呢?说起东仲家洼,记忆里沿着“贸易公司”往东上坡就是东仲小学。

这好像是东仲家洼的一处大茅房,仲家洼的大茅房也是小有名气~

这张照片经咨询几位老仲家洼的师友,原以为是北仲,最后基本确定是西仲家洼,前面的那座楼是青岛制针厂,后面的是东仲小学教师宿舍楼。
照片左侧的公共水龙,街头巷尾晾晒的衣服被褥,就是当年洼里的那种市井生活写照。

北仲家洼一带开始拆迁改造了,1993年11月,青岛市政府决定用七年时间对市区内的棚户区全面进行改造。北仲家洼则有幸成为了仲家洼棚户区改造的第一站。

这张照片好像还是北仲家洼,记忆里北仲的街道貌似最宽了,我们南仲很少有这样的。

这张照片以前也曾发布过,北仲烟酒食品商店食品门市部。到了这里也快到了北仲家洼的尽头了,北仲家洼的北边与太平镇相接,照片中这个门市部的斜对面就是太平镇菜店。

北仲家洼回迁了,1993年12月,北仲家洼970户动迁居民仅用13天时间就全部搬出,1994年底实现了当年拆迁当年回迁的记录。

让我们把记忆再转回到宁夏路大桥底,反方向展开回溯。沿着宝应路向南走,左边是台东纸制品厂,右边是南仲家洼小学。
这个小卖部是南仲小学孩子们的小据点。
从大桥底,我们小时候的小桥位置,沿着右侧的这条大沟,有着许多的故事和回忆。因为那时候右侧的这条大沟,我们俗称的“仲家洼河”还没被覆盖。电线杆左边是一条在仲家洼算是宽敞的小路,一段小上坡,然后就是纵横交错,但又相连的很多胡同,还有台东肉联厂一圈院墙。
当年沿着这条还比较狭窄的小土路,可以通往扬州路和扬州路等。那时是一片菜地和荒草,那里还有一口很深的大井,里面飘着很多棺材木头,我们叫它“棺材板子井”。夏天时常会看到一些大青年在这里扎猛子、洗澡,我有个邻居就因为往下扎的时候,头部撞在了棺材板子上而失去了生命,后来就基本看不到有人再敢去了。
那时候,胡同里最不缺的就是小伙伴,一声呼喊就会出来一群。

说起仲家洼的胡同,真是四通八达,留下了我们仲家洼孩子们数不清的欢声笑语、酸甜苦辣。这张照片是南仲家洼,一段土坡下的一条胡同,胡同尽头是南仲派出所,远处能隐约看到大桥旅馆和菜市。

仲家洼的小胡同、大茅房,还有仲家洼的大沟、小河,这些都是许多年以后依然会忘却不了的记忆。这是延安三路通往南仲家洼花园居委会区域的大楼梯。
拆迁中的仲家洼,这好像是东仲,哪个厂房记不清了。这张照片与上面那个大茅房的照片应该是一个位置。
拆迁中的仲家洼,想起了我的家......,王挺老师拍摄了很多仲家洼拆迁改造时的照片,基本是北仲、和东仲、西仲的,大多我也分不清是哪里了,熟悉的场景,不一定的心情。
远处待拆迁的门头上有“鑫利商店”、“崂山鲜啤酒”的字体。
简陋的老房子陪伴几代人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酸甜苦辣、悲欢荣辱的艰苦岁月,为我们遮风挡雨了几十年。老房子的一砖一瓦,一土一木都在父母的记忆里永存。而对于我们来说,可能若干年以后当再次来到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找到那块这辈子最熟悉的土地时,心情一样会很沉重。
仲家洼拆迁......
拆迁改造前的仲家洼,居民生活在阴暗、低矮的“趴趴房”,道路泥泞,街道狭窄。一条胡同几十家住家户,一个院内生活着五、六户居民,一家四、五口住十来平方米是家常便饭。如今,当年的仲家洼早也已是翻天巨变。
作为曾经的老仲家洼人,那里有着太多难忘的记忆。我们见证了这片区域的蜕变。曾经的仲家洼已成为了历史,但对老仲家洼人来说,无论是迁徙到任何地方,或是继续在那片土地上生活,仲家洼都是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
感谢热心读者朋友们的关爱,文中的错误之处也请多多点评指正。其实在编辑一些照片时,具体地点我也是很模糊,或是真记不清了。正如周川老师所言,过去这么多年,可能只有原来我们住的地方才会清楚地记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