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习作想到的
周末在备《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这节习作课,知网上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读来读去发现教的痕迹非常重。不太喜欢。
这段时间因为磨课,常常和三年级的小朋友接触。发现这些小孩子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想象能力特别棒。能说大段大段的话,能大胆地说,但有时候组织语言有些啰嗦。从说到写的转换,对他们来说还是挺难的。
想来想去,三年级的习作,激发兴趣应该是最重要的,教好段落的写法,能把说的话转化成习作,这就非常棒了。
那,什么叫教的痕迹过重呢?先看看这个思维导图吧。
这是网上常见的一张《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思维导图。从篇章结构,前后段落的划分,文中的重点,到写法的剖析,老师梳理得非常详尽。我在想,要跟着小朋友一起梳理出这样的思维导图,估计花费的时间不少。而在这张图中,很多地方的填写都需要老师直接给出答案。
这样,就只能是是老师一直教教教了……
课文中,要求填写的表格是这样的:
小朋友只要读一读原文,聚焦信息就能发现原来作者是从外形、颜色、味道三个方面来介绍杨梅的。如果观察的时间久了,还能发现不同的时间,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都会发生变化。所以观察的时候要留心,尽可能的长时间观察。这样的自读自悟能形成写某类文章的观念,花的时间都在点子上。
习作教学不容易,怎么保护孩子的写作兴趣,又能教到点子上,很值得花时间思考。
好书推荐:《哲学与幼童》
推荐理由:假期就想着看看轻松的东西,轻松的和小朋友有关的东西。所以读了读《哲学与幼童》。这本书怎么说呢?不是理论的,虽然理论上它是;不是故事书,虽然它推荐了很多故事书,也讲了很多小故事。它给我的启发是,孩子是值得去琢磨的。它适合对琢磨儿童感兴趣的老师、家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