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柑橘黑星病终极防治手册!黑星病与砂皮病易混发
【农技】柑橘黑星病终极防治手册!黑星病与砂皮病易混发
2017-08-10 08:06
老刀注:柑橘黑星病也称为柑橘黑斑病,大部分柑橘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该病主要为害柑橘果实,叶片、嫩梢亦有发生。
为害轻者,降低果实品质,影响柑橘果实商品价值,为害严重时,造成早期落果和落叶,严重影响柑橘产量。贮藏运输期间,病斑继续扩大,使果实变黑腐烂,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为害症状图解
柑橘黑星病的症状多出现在近成熟的果实上,很少在青果上发生,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为害叶片和枝梢。
叶面受害
常发生在老叶上,通常呈圆形,中央稍四陷,褐色至灰白色,常常有黑色的分生孢子器着生,病斑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易与红蜘蛛为害混淆。
果实受害
黑斑病菌主要侵染幼果,幼果期不显症状,若幼果发病严重会引起果实脱落。果实膨大期至成熟期在表皮开始出现病害症状,但不会引起果肉腐烂。
果实受害后根据病斑类型的不同主要分为黑斑型、黑星型和毒性型。
黑斑型
黑斑型:病斑小而浅,仅限于果皮,圆形,边缘黑褐色微隆起,有时病斑外围有绿色的晕圈。病斑中央四陷,灰色至红棕色,常有微凸起的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着生。
黑星型
黑星型:病斑很小,直径稍凹陷,灰色至红棕色,或淡红褐色,褐色,常有暗红或褐色的边缘,这种类型的病斑很少产生分生孢子器。
毒性型
毒性型:在条件适宜时,多个斑点联合形成扩散状的大病斑,病斑深入果皮内,褐色至黑色,革质,边界不清,条件适宜时可很快蔓延至整个果实,引起腐烂。
几种类型病斑有时可混合发生,黑斑和黑星型在条件适宜时均可发展成为毒性型。
发生流行特点
柑橘黑星病为真菌病害,有性阶段为柑橘球座菌,无性阶段为柑橘茎点霉。
病原具有两个特性:1.病菌的寄生性较弱;2.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特性,一般在谢花后的一个半月内侵入幼果内,壮果期和果实将着色时显现症状。
流行途径
病菌以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子囊孢子、菌丝体等在病叶、病枝、病果上越冬。次年环境适宜时,放出大量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主要借风雨、昆虫传播,落在寄主植物幼果、嫩梢上,萌发芽管进行侵染。
病菌侵入后,其菌丝体受抑制而潜育,潜育期3-6个月。果实近成熟时,菌丝体迅速生长扩展,受害部位出现病斑,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器放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流行规律
高温有利于病害发展和症状的表达,降雨量影响子囊孢子的释放,病害严重程度与降水量密切相关。
春梢期:叶片(发病较轻,温暖高湿则重)
谢花期:幼果(严重时落果)
夏梢期:叶片和果实(叶片发病常比春梢期重)
膨果至转色期:果实(显现症状)
贮藏期:果实(变黑腐烂)
流行原因
高温多湿的条件下,发病严重,在闷热的天气尤为严重。肥料不足、缺乏有机肥、地下水位高、环境郁闭、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果园,该病发生严重。
综合防治方法
黑星病病菌与砂皮病病菌相似,都属于弱寄生菌,在树势弱时极易感病,所以提升树势,可有效的增强其抗病能力。同时,黑星病病菌潜伏期较长,所以在药剂防治时一定要抓住谢花后的浸染期,若出现症状才用药,为时已晚!
1.加强对柑橘树体的土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疏松培肥土壤,注意氮、磷、钾肥的配合施用,配合使用海精灵生物刺激剂(根施型),促进树体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2.对郁闭的果园、树冠,进行间伐或大枝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3.冬季做好药剂清园工作,结合修剪,剪除病枝,将落叶、残枝、落果收集干净,加以烧毁。
4.在谢花后15天第一次喷药,以后每隔15天左右喷药1次,连续3次;6-7月再巩固一次。
药剂可选择:代森锰锌、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腈菌唑等。注意以内吸性杀菌剂(抑制病原菌在果实体内的扩展)和保护性杀菌剂(保护果实免受病菌的侵入)组合使用。
5.为防止果实储运中继续发病,果实要规范采收,轻拿轻放,避免产生新伤,运输过程中要防挤伤、擦伤。
本文源于农业助手,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