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教育,孩子越抵触,是时候了解一下什么是引导式教育了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孩子性格习惯的养成与小时候父母的教导离不开关系。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教育,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认知误区。

很多家长把孩子长大后的发展全与家庭的经济水平挂钩,在孩子童年智力、情商发展的关键时期忽略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而将望子成龙的心愿全寄托在学校、辅导机构的教育上,长此以往是行不通的。

孩子与父母之间应该形成稳固、积极活跃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并不能依靠其中一方单方面的付出。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之下,通过与父母之间积极、正确的互动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式教育”就是上述教育方法的统称,0-6岁是宝宝各方面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生活习惯的重要养成阶段,在这一阶段里,父母与孩子间进行有效亲子互动的次数与方式格外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成功做到引导式的教育呢?

1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年幼的孩子在父母眼中往往是没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一个小个体,虽然家长们都意识到尊重孩子喜好、选择的重要性,但在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的只有少数一部分。

孩子即便在小时候,也并不是没有独特爱好的,有的孩子喜欢算术,有的孩子喜欢画画,还有的孩子叙事能力特别强,能把故事讲的绘声绘色……这些都属于是孩子的特长,家长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发现,进而着重培养孩子这方面的天赋,引导孩子挖掘自身潜能,让孩子将来既有一项拿的出手的本领,心灵上也有所寄托。

2
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

说起语言,家长们往往把它等同于说话,认为“不就是说话吗?或早或晚孩子总会开口,这有什么难的?”但其实还真不是这样。

孩子但语言能力不仅体现孩子的逻辑思维,从孩子组织语言的方式以及表达水平可以侧面看出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和待人接物的情商。语言能力好可不仅仅代表会说话,家长可以通过语言锻炼孩子的记忆能力、思考能力和反应能力,多方面培养孩子的综合特性。

在现在的社会上,好的语言能力不仅代表着在人际关系方面有着更多的交往可能,从语言层面上体现出的后天受教育水平也成为孩子身上独特的标签。

3
和孩子一起思考问题

当孩子碰到难题时,家长们习惯的方式是让孩子自己独立思考出解决办法,并认为这是在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如果孩子在解决难题时不是一人孤军作战,而是有家长从旁陪伴,通过大人的见解赋予孩子看问题的另一种角度,不仅能够培养家长与孩子之间健康的亲子关系,也能更好地开发孩子智力,使孩子发育早于同龄人。

真正的教育不光是只停留在理论水平,能否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才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客观标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童年时期是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家长需要牢牢把握这一时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