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火眼金睛也能辨真伪——《袁安碑》照片VS拓片
于碑刻来说,“下真迹一等”的,应该就是拓片了,但拓片真的可靠吗?
一次河南游学,老师把《袁安碑》单字逐个拍出,经处理后做成“照片—拓片”单字对比图,下面通过这些图片来修正我们的误读吧!
1 原碑中明确的笔势在拓片中无法得到体现
很多短小或者较粗笔画的笔势在拓本中体现并不明确,如“阳”字左部三个短横,在原碑中后两个横是有一定弧度的,但在拓本中,极易直接写成直线,其原因就是看不出来原碑中间的的“刀迹”,这其实就是碑刻的“笔势”。
再对比“南字”,亦会感觉到中间“菱形”部分左上笔画的笔势还有下面两横的曲、直视觉差别。更重要的是,大家看左边的长弧笔,是不是碑刻照片更为清晰、劲挺呢?有中间的一道“笔势”与没有,完全是两种读帖状态。
看这样一组图,上图中“午”字的左弧线与出头的竖笔是连在一起的,下图中长竖线整个连在一起,这是“笔顺”不同。这种情况在《袁安碑》中不止一处,“永”、“年”等字也有类似情况,它不但提示已有字可以出现这种“笔顺变化”,类似结构字,也可以稍加变化,这就是创作中的“变化”素材。
2笔画的“立体感”无法直观感受
物体表面不平整导致各个面光线反射不统一所造成的视觉效果,就是立体感。拓片本身还好,因为拓的过程会形成凹凸不平的平面,但字帖就不同了,印刷质量稍差的字帖,几乎完全不见立体感。但碑刻不同,即使是照片,也能反映出明确的立体感,让人看起来感觉线条“圆劲”。
“圆劲”的线条不是说写出来就写得出来的,眼中得看到过,心中得记下过,手中才能表达出来,所以访碑一直是古今书家乐此不疲的“朝圣”活动。
3 虚实关系的观察
笔画的断连体现在碑刻中,有三种状态,分别是“完全分离”(虚),“刚刚接触或者部分接触”(半虚),“完全接触”(实)。在拓本中往往很难看清,但有了照片的辅助,就能清晰分辨其中的细微差别。
如图中“月”字,由一对“半虚接”关系与一对“实接”关系构成,但在拓本中极易全部误读为“实接”。
4风化、拓、裱造成的信息不完整或错误
由于原碑的风化以及拓裱过程中的失误,会造成诸多的误读。如“申”字左上方红圈内的两笔均为圆笔,但在拓片中显示为“尖笔”;长笔画收尾碑刻中表达的是“出锋”的用笔效果,而拓片中模糊不清,极易误读为重按,整个字就显得死气沉沉。
“海”字右部长弧线是直通上部的,而且并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但在拓本中,这一竖线若隐若现,很多同学要么虚写,要么漏写,这就产生了很大的错误。与其同理的还有很多“细”笔画,如果不仔细看原碑,很容易临了“假帖”。
原碑与拓片的差别绝不止所列数条,更多的问题要自己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