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承不承认,中国的家庭是吃出来的

夜晚好长啊……

没吃饱/没吃好的夜晚好长啊……

没吃饱/没吃好还没零食塞牙缝的夜晚好长啊……

想吃无锡排骨蟹肉菜心五柳鸡丝青豆虾仁东坡肉小笼汤包松鼠桂鱼叫花鸡蜜汁火方鲜虾酿香菇苦瓜排骨汤……

于是就想到了这部电影,

第N遍刷了开头4分钟,

更加感觉到了人生不易饥饿难耐,

独饿饿不如众饿饿,

相信看完之后你也会情不自禁拿起手机点外卖。

这段著名的开头4分钟来自李安《饮食男女》,

作为李导早期的、个人风格非常明显的“家庭三部曲”之一,

《饮食男女》比起前两部《推手》《喜宴》差了几个奖杯几百万票房,

但却被很多人看做他最好的一部电影。

和后来的《冰风暴》《绿巨人》《少年pi》不同,

“家庭三部曲”(可能由于没钱拍大片吧)是典型的中国家庭写实,

《推手》好歹涉及了中西文化的碰撞(男人找了个外国女人还和爸爸一起住),

《喜宴》在碰撞上增添了同性恋话题(男人找了个外国男人还把爸妈接过来),

《饮食男女》干脆回归中式传统,

一个父亲三个姑娘,家长里短吃喝拉撒,

倒也拍得漂亮。

《喜宴》与《推手》

父亲老朱是台北圆山大饭店的后厨扛把子,

工作上一人顶十人,

生活上也努力维持自己的威严,

三个女儿不管多忙,周末都要回家吃饭,

这是他的规矩。

大女儿是个顾家的基督徒,

母亲早逝,她很早就自觉担任了家庭中母亲的角色,

因此强硬,和两个妹妹没法交流,

为了家庭,甚至忽视自己对爱情的渴求,

一脸贞洁似乎要当一辈子的老处女。

二女儿事业炒鸡成功人又漂亮,

和前男友做炮友,后来又找了个可帅的同行,

(这位同行有点儿故事,自己去看)

甚至继承了父亲的手艺烧一手好菜,

但因为从小父亲不许自己进厨房,

两人的积怨最深。

小女儿因为上头有两个姐姐,

最听话最会当和事老,

不过也是闹出最大事儿的一个。

李安将这个一父三女家庭之间的矛盾,

“周末聚餐”的形式呈现出来,实在是坏透了,

本来四人一圆桌,其乐融融,非常中式,非常传统,

偏偏每次聚餐都会有个人宣布一件吓尿群众的大事,

先是二女儿准备“……”结果“……”,

然后大女儿意外的“……”,

小女儿更是“……”,

最后连老朱都“……”,

(省略号的内容自己去看)

每一次“跟大家宣布一件事情”,

都会解体一点点这个家庭,

原本是父权代表的老朱最后的“宣布”,

更是彻底颠覆了父权和家庭传统,

该搬的搬该走的走,

别看是锅文火慢炖的《饮食男女》,

汤底竟然是的。

导演用“味觉”代表一种家庭关系,

做大厨的老朱在影片开头就失了味觉,

却在结尾,一家人“破裂”之后找了回来,

可能就像老朱在最后摊牌时候所说的,

彼此隐瞒着凑合着过,

是一种日子,不过失了味觉;

摊开了吵过了离散了,还能给对方熬碗汤,

未尝不是另一种有滋味儿的日子。

当然,以上这些纯属扯淡,

小十君再和大家唠几毛钱正经的。

不管李安导演乐不乐意,

《饮食男女》最初吸引观众的,

绝对是那一桌桌见过没见过的菜品。

前面说了,老朱是圆山大饭店的扛把子,

圆山大饭店在台湾是什么概念?

那是台北市的地标之一,

用于接待各种国家元首和政治人物,

相当于帝都的钓鱼台国宾馆吧。

这么家大饭店的扛把子,

做出来的饭得多尼玛好吃又好看,

于是每次家庭聚餐,虽然只有四个人,

饭桌上却是这样的,

这样的,

和这样的,

连给邻居家上小学的小姑娘做的便当都是这样的!

这尼玛小学生能吃完??

小十君我都吃不完!!

买菜不要钱啊??不带这么伤人的吧??

最烦人的是,

他们每次“宣布一个事情”,

都是一顿饭没动几筷子的时候,

大家轮流坦白完自己的“小秘密”,

把别人气/吓得愤然离席,

然后一桌子的菜啊,就全他妈剩下了!

这是剩饭,

好想去他家吃剩饭:)

作为纯正的中国人,小十君看的时候都口水直流,

更别提当时不怎么了解中餐博大精深文化的歪果仁了。

《饮食男女》作为1994年戛纳的开幕电影,

导演和制片很坏心眼儿地在海滩上办了个爬梯,

专门运去了北京烤鸭,还现场炸春卷,做蔬果冰雕

震动了整个戛纳,

影迷都退票不看电影了,要赶去海滩看热闹。

然后第二天的媒体会,

所有的报道都说《饮食男女》点亮了戛纳海滩,

影片遭到了各国片商抢购,

成为了当年投资报酬率全世界第五。

片子中所有的做菜场景,

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开头四分钟,

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将煎炒烹炸拍出了日常美而不是形式美,

远胜许多美食纪录片里刻意营造出来的大餐氛围。

能拍出这种水平,李安的厨房功底那是肯定不差,

岂止不差,可以说也是个大厨水准,

当年没片子拍没钱赚,在家赋闲被老婆养的时候,

李导刻苦钻研厨艺,

最后手艺精湛到岳父母差点给他投资开店,

精湛到电影里的所有菜品,他都会做。

对,我都会,你会?

不过片子里的菜当然不是李导做的,

也不是演老朱的郎雄做的,

而是老朱的厨房替身,1992年中华美食展的金牌得主施建发做的,

由于施建发太瘦,剧组特别在他的胸腹部填了棉花。

杨纪华,享誉世界的台湾小笼包专门店鼎泰丰的少东家,

也在片子里包了回包子,

为了像老朱的手,剧组还剃掉了他性感的手毛。

就连电影顾问林慧懿女士也露了一手,

做二女儿吴倩莲的替身,做了春卷皮。

剧组也不藏着掖着,

电影里出现的所有菜的做法,

最后都收罗到了一本《饮食男女菜谱》里,

可惜大陆买不着,

不过老朱做菜的圆山大饭店倒是开去帝都了,

有钱有闲的帝都朋友可以去尝尝是不是真的好吃。

《饮食男女》在国际上成功后,

徐克拍了《满汉全席》,

周星驰拍了《食神》,

李国立拍了《春风得意梅龙镇》,

中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惊讶了一众吃汉堡土豆长大的歪果仁。

雕冬瓜

然而李安却说,

“我的电影里,最常被人提到的就是《饮食男女》和《冰风暴》,说是印象最深刻,有人喜欢《冰风暴》,我比较知道原因,可是大家为什么喜欢《饮食男女》,我不是很清楚。”

他认为,“家庭三部曲”中,

《推手》和《喜宴》是小辈让长辈失望,

前者是处女作,“给了我一个基调,让我永世不得翻身”。

后者则拿了柏林金熊奖,让他从此蜚声国际。

没找到金熊奖,

只好放个拿着小金人吃汉堡的饿疯的李导

这最后一部《饮食男女》,

是长辈令晚辈失望,

“这是影片编剧时就定下的路数,但怎么个失望法,失望的滋味是什么,直到影片拍完,剪辑第二稿的时候我才慢慢有所体会。”

不过可能正是这种拍摄状态的犹豫和模糊,

才刚好将中国人那种“模棱两可,怎么都能将就,又不甘心地要有所求”的生活状态展现无遗,

使整部电影在翻炒烹炸之中,

调出一股中国文化独有的韵味。

只有一点美中不足,就是……

老朱做的菜都太太太高端了!!!

看完片子饥肠辘辘打开手机,

发现能点的外卖和电影里的比起来就像屎,

不禁非常嫉妒片中三姐妹,

怒从心中来,观影体验很不好。

最后再来几张电影中的美食图,

来啊,互相伤害啊!

好了,小十君走投无路还是去叫外卖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