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笔记:言子祠后院的桌椅
梁东方
我想过的生活中,有一种就是抵达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哪怕只有一天的全凭自己意志的自由自在的探索式旅行。
所以一直期待一次抵达一个陌生的地方的旅行,不必怎么声名卓著,只要自己没有去过,或者虽然去过但依旧不太熟悉,也不用有多长的时间,只要有一天时间,早出晚归即可。那种用一天时间徐徐展开一个崭新的地方的经历,让人上瘾。一切都是未知的,一切的展开都充满了个人的探索性。
常熟以前虽然来过,不过因为活动范围限于城中几条街巷和虞山,所以这次的一日行依旧可以约略等同于上述理想之境的实现。
从郊外的常熟站开出的5路上,在一个小区的路口,司机先是耐心地等着前面右转的私家车进院,好给自己让开路;后来看私家车长时间占道,根本没有往里走的意思,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堵住了后面的车,就忍不住厉声诅咒起来。所用词语虽然也属于吴侬软语的范畴,但是在现实生活里很少能听到如此激烈和急骤的话语排列方式。
在博物馆下了车,要去博物馆需要顺着便道向回走几步,正看见在路上指挥交通的协管员手里拿着小红旗,嘴巴很碎地嘲讽着越线的人。那种“碎”是基于执法威严的训斥与调侃,是对司空见惯的轻微违法行为的眼里揉不得沙子似的怒不可遏。
这样两件事情的观感是本地民风里已经有了北方的气息。当然,随后在常熟宝贵的老城区中行走于星罗棋布的方塔、言子祠、文庙、庞氏故居、翁同龢故居诸地,所见所闻依旧是小桥流水的江南格式。
在博物馆里见到有日军骑马经野猫口进入常熟的镜头,视野聚焦的地方就是城中的方塔,本地后来的清史学者戴逸回忆日本飞机轰炸方塔附近,说敌人就是以方塔为目标进行轰炸的。耸立在小桥流水之上的方塔,是常熟的标志。
在方塔附近的一家面馆里吃午饭,饭馆里很多吃面的人,都会再要一块炸好的鱼排。裹了面的鱼排很大,撕开焦黄色的表皮里面是依然雪白的肉,放到清汤面里,味道可想而知;看来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吃法。因为不谙此道,所以我一开始就点了比较了解的馄饨,胃口有限,只能留作下次品尝了。
正午时分,小饭馆里座位拥挤,人们有序而坐,不管什么身份,此时此刻坐在这里进餐,一起形成一种平等而融合的景象。
饭后顺着显然是拆除老街巷以后拓宽的大马路重新进入小巷之中,逐渐走到了有翘角飞檐的地方。
很多人都是到了这里或者到了虞山脚下的墓地所在,才第一次了解言子这位古圣先贤的。孔子弟子的七十二贤人中,言子是唯一的南方人;这唯一的南方人家就在常熟。
现代重修的庙宇其格局与路数都可以预料,用同样的格式纪念着的不同的古人,其不同主要体现在他们各自当初的言行与著作。孔子说“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意思是有了言子,自己在南方就有了传道人;而言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发挥音乐功能,甚至以之理政的做法。
言子祠后院和文庙的后院相通,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花园式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摆放着很多桌椅,桌椅都是现代的户外防雨桌椅,桌面是玻璃的,骨架是金属的,金属上还缠着防水的塑料,旁边还有可以随时撑起来的遮阳棚。
在这里稳稳地坐下,在银杏树的树荫里喝随身带的茶水,拿出小本和笔来写下一时的感受,南方深秋亦如盛夏的舒适里满满地都是清香的风。在风景中坐下,在景点里找到一处能暂时静处的位置,让匆匆的脚步和目不暇接的过于集中的观感歇一歇,这样的状态是休息,也更是享受。这样的享受其实应该成为我们游览任何一个景点的时候都不可或缺的桥段,可惜的是很多景致其实是不能给人提供这样的休憩条件的,不容人在现场咀嚼的后果就是离开了此情此景便会损失掉不少当下的感怀。在这样的意义上,言子祠后院的桌椅设置的被赞颂,想必也就是游人都由衷的共同行为了。
这样现代气息浓郁的桌椅与整个古代意象氛围的建筑反而显得很贴合,将近于神的先贤与今人同台,将他们被传颂了一代又一代的言行,回归到了游人的视角之下,将一个古老的问题摆到了当下人生的面前:人究竟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给古人机会重新选择的话,他们或者一定还会重复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吧,而在你我当下之人来说其实也已经很难改变之前的种种,古人言行如果从而能对我们之后的种种有所影响便也已属不易。是为楷模的力量,是为民族基因的潜移默化。
旁边的另一道门里是常熟文庙。历朝历代,常熟出过八个状元,榜眼探花几十个,进士无数,所以香火很旺,看见挂满了红色的许愿牌的不堪重负的晾衣架式的铁架子下有一张小小的白纸上,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这样几个字:祝我考上好高中。
离开文庙的时候,看见有一个古装的女子正飘飘地走到出口来,保安指示了入口的位置,却一点也不以为怪。他们都明白,这一般都是小视频拍摄者,以自己的古装装点于古建筑之间,是为一种美。另一种美,则是胡同里坐在电动车上的短装女子风驰电掣的一闪。
先贤面对后世子孙们一代代轰轰烈烈的生活,总归是默而不语的吧。他们和每一代人一样,只是期望这块土地上的生活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