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忽悠明武宗的招数,几百年后在德川幕府重演,效果会如何?
《明史》载,他“日进鹰犬、歌舞、角牴之戏,导帝微行。帝大欢乐之,渐信用瑾,进内官监,总督团营”。刘瑾渐渐得势,他已不满足一般的拉帮结派,不满足于大臣们见他如见老虎,他有更大的野心。瑾每奏事,必侦帝为戏弄时。帝厌之。亟麾去曰:“吾用若何事,乃溷我!”自此遂专决,不复白。
也就是说,有大事要奏时,他都趁皇上玩得高兴的时候去。皇上不耐烦啊,说,总拿这些事来打搅我,要你何用?对,我今天之所以想到此节,是因在看《大奥日本》的时候,发现德川幕府的老中们,跟刘瑾想到一块去了。打个比方吧,如果幕府将军是皇帝,那么老中们就是首辅和次辅。将军处理政务之时,老中并不会在现场,他们会把关于刑赏、人事任命和罢免的文件呈进去,由侧用人送给将军批。侧用人乃从五千石旗本里选出来的,是将军处理政务时的智囊,亦要向将军报告最新鲜的世论民情。本是很重要的职务。但到了江户幕府中后期,地位大为下降,他们的日常工作,是替将军读文书。
侧用人读,将军听,一般而言,将军会一句话都不说,完全不表意见,等于是认同老中们的处理。此时,侧用人就会在“奏折”贴上“通过”的字条,议决。更关键的在于,将军一言——沉默也是态度啊——驷马难追,一旦贴了通过,事后要反悔,就很难了。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总会遇上很多麻烦事。老中们有时也焦头烂额,棘手的问题,好不容易取得了共识,又怕将军不同意,平生波澜。于是他们想出个办法,每有这样的情况,就送很多文件到将军那。为提高效率,将军会命令三个侧用人,同时读文件。听了这个没听到那个,这个清了那个又模糊了,如此一来,份份“奏折”都贴上了“通过”。
虽然多数将军只是在文书上具名而已,但亦有将军,会很谨慎,毕竟,自己一言不发,很可能就有人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因此,会把奏折带回大奥,利用下班时间,细读慢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