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玄新解《道德经》第二章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磐玄新解:

人类了解自然规律并顺其自然,会得到大自然的回馈,因此而美好。能被人类所理解和掌握的自然规律,也就成为了普遍存在的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不断地获得利益,甚至为了利益破坏大自然,同样会得到大自然的回馈,因此而不美好。

就像万物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长和短用比较来分辨,高和下用对照来区分,音和声相配合而动听,前和后排列才有顺序,这就是所谓的常道,即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而洞悉了非常道的人,理解了源于无极的有和“无”,站在“无”的立场观察事物并有所作为。

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等待人类探索与发现。所拥有的和所失去的皆是源于大自然,大自然默默奉献,从不寻求回报。

万物生长遵循自然规律,顺其自然而不加以破坏,就可以生生不息。


深解:

①有无相生,恒也。参考帛书版“道可恒道”,以此推断本章中的有无为恒道,也是流传版所谓的常道,以及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皆存在辩证关系。第一章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有和“无”,同出于无极并各自独立存在,为非常道。

②道家哲学思想旨在探索和寻找事物的本源和规律,本章中的美是指理解和掌握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并顺其自然。恶是指试图破坏自然规律或将它据为己有。

③是以不去,是指无论顺应自然或是破坏自然,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和作为本源的非常道依然存在。

(0)

相关推荐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全文)

    摘要在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有许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儒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有崇尚自然,道法自然的理念,佛家有缘起理论与戒杀护生的戒条,都强调人和自然.社会的和谐关 ...

  • 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从本质上看都是相同的。

    [名句]:"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从本质上看都是相同的."出自季羡林的文集<我的人生感悟>中的<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简介]: 今年春天,我在新创刊的& ...

  • 陈烯尧《道德经新解》第二章:论天道和人道的玄妙演变完整版

    <道德经>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 ...

  • 磐玄新解《道德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磐玄新解: 道家所讲的道不只是人们通常 ...

  • 你一急,孩子就能出个好结果,这是什么神逻辑?——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yǐ).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wéi)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zuò)焉 ...

  • 道德经第二章

    ​我们再看看第二章,世人流传的通行版的解释.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 道德经第二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章 第一段:天下皆知 ...

  • 道德经-第二章 功成不必在我

    第二章 功成不必在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

  • 道德经第二章译文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甫居. ...

  •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 ...

  • 这是宇宙运行最基本的规律与方法,我们该如何运用?(附《道德经•第二章》原文与译文)

    宇宙的规律和运行方法是辨证的. "善"与"丑". "善"与"恶". "有"与"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