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生:请注意抗洪抢险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近期,有关抗洪抢险的报道特别多。其中不乏报道及时有效的优质新闻,广大新闻工作者冒着大风大雨,踩着泥泞的道路,深入抗洪抢险一线,确实也很辛苦。但是笔者发现,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各级媒体。有些新闻稿件、新闻报道中对地理名称、湖泊名称、堤圩名称叫法不准确,影响了新闻的准确性、严肃性,从而引起大众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怀疑,造成不良的影响。
新闻媒体的写作要力求准确无误,要深入一线调查采访、考证、核查、咨询。千万不能凭空想当然,更不能坐在办公室杜撰。那样做是害己害人。
特别是在特殊的背景下写新闻,热点新闻的传播速度尤其快。好的新闻,起到鼓舞人心,震撼心灵的作用。错误失真的新闻容易造成很多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新闻工作者一定要记住:新闻报道中的有些低级错误,例如:地名说错,圩口面积与受灾人口不符,表达不准确等。能够引起大众对新闻工作者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的质疑。怀疑新闻内容是否来自一手一线。进而引起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新闻的价值也就没有了。不仅如此,还会起到消极负面的影响。背离了新闻的初衷!
例如报道宿松、望江一带的有关洪水方面的新闻。不止一次的报道“华阳湖”这个地名慨念。“华阳湖”是个子虚乌有的概念,要么实指的是太、宿、望三县共有的“泊湖”,要么实指的是“华阳河”流域,从来没有一个“华阳湖”。这是一个不该犯的错。大小媒体循环犯错,就是本地媒体也跟着犯错。这是一个新闻的“怪现象”。“华阳湖”这是2016年6/7月份抗洪中出现的新地名,这个新地名是“错”出来的。
例如报道望江洪水方面的新闻,宿松的黄湖,被报道换成了望江的。这种低级错误是不可原谅的,有损媒体的形象,也失去了一个媒体工作者的“初心”,是失责失职,不忠于新闻的基本要求。
请看央视网13 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2016年7月18日星期一 14:35,报道的“安徽望江黄湖水位持续上涨,紧急加固排险。”
黄湖本属宿松,怎么成了望江的?就是望江九成靠那么一点点,也不能说成望江的,表达很不准确。搞得不好会被宿松人骂的,伤了宿松人的感情!我这不是危言耸听,“新闻无小事”呀!
在新闻学上,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新闻文风的范畴,指的是在新闻写作表现方式和技巧中要准确地表达和描述新闻事实。我这里更强调的是工作作风与态度的问题!
准确性是新闻报道的一项基本原则。美国著名新闻学者杰克・海敦在《怎样当新闻记者》一书中说新闻“准确性高于一切”。准确的信息能够帮助人们正确了解、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引领社会发展进步;不准确的信息则会造成人们思想混乱,扰乱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准确性是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素养,是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永恒的职业主题,也是公众评价新闻工作的重要标准。
为了做到新闻报道准确,新闻工作者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要树立良好的新闻采访作风,深入群众中去,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观察调查了解情况;要广泛听取上下左右各方面的意见,多方面考察了解事物,尽量多掌握第一手材料,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对采访中获得的事实材料,尤其是用于写作的素材,要仔细核实,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和疑点,确保事实真实,把好新闻报道准确的初始关口。
要坚持和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新闻工作者就要努力学习和钻研新闻业务,掌握新闻写作的特点和规律;认真学习语言文字、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词章句法,提高表达的准确能力;以认真负责、严肃谨慎、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新闻写作,做到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另外,媒体要建立层层把关制度,严防不准确的新闻传播出去,用准确的新闻报道引导舆论,增强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安徽望江县穿越影视传媒 张松生)
注明:手机联系号:15324555159 地址:望江书院路1号(波司登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