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4岁老中医这样讲《伤寒》 | 逐句 逐词 逐字 丝丝入扣
2017年
江苏省泗阳县
一位74岁老中医
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核确定为
“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老中医认为
《伤寒论》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它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保留并创制了大量疗效卓著的方药
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临床经典著作
于是
老中医为他的学生们开办了《伤寒论》条文选讲课
边写边讲
边讲边修改
讲稿讲了一年
就改了一年
终至25讲结束
一经上市
好评不断
下面就带大家看看老中医都讲了些啥
1.
>>>倒装语法<<<
【原文】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讲解】本条有倒装语法,“小青龙汤主之”应放在“发热不渴”四字之后。“伤寒”,即太阳伤寒,有相应的表实证,如恶寒、无汗、脉浮紧等。“心下有水气”,指胃脘部有水气停留,“咳喘”乃因外寒内饮,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所致,“发热”是表邪未解表现,外有寒邪内有水饮故不渴。以上证候用小青龙汤主治。服汤的汤,指小青龙汤,原本不渴,服小青龙汤后,由“不渴”转为“渴”了,说明寒饮已去,是病欲解之佳兆,这时的口渴,是因发热之后,温解之余,津液一时的不足才出现的,大多渴而不甚,可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水津布达则愈,就不必再服用小青龙汤了。
2.
>>>不可余药<<<
【原文】伤寒有热,小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126)
【讲解】“伤寒有热”,是说伤寒表证未除,“小腹满”,说明表邪随经入腑。小腹满,使我们很容易想到蓄水证,蓄水证应当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意思是说今小便不是不利,反而是利,这就说明不是蓄水证,而是蓄血证,应当用攻下的方法。“不可余药”,就是说,攻下时,不可用其他药,必须还用抵当汤中的那几味药,抵当丸为适宜。
对“不可余药”的理解,本人认为,只能理解为“不可以用其他的药物”。不能解释为“连汤带药渣一起服下”,因为原文没有说可以用抵当汤,既然不用抵当汤,就没有药渣可言。事实上,本证只有发热、少腹满的症状,未见小腹硬,亦未见发狂或如狂,这是明显的瘀缓热微,怎么能胜任抵当汤的峻攻呢?只能用抵当丸化瘀缓消。如果在抵当汤中加入其他药,或不用抵当汤中的四味药,而直接用其他药物,都不如抵当汤四药制成丸药有效。
有人认为,抵当丸后的服法为煮丸服,据此解释为连汤带渣服用,但原文说“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明显是有余药备用的,是待晬时之后看结果而定,如果下血了,则不用再服余下的药,若不下者,更服。取七合的意思是取一升的十分之七,而不是将一升水煮至七合。而且,“不可余药”四字,是用在“宜抵当丸”四字之前,而不是放在之后。如放在之后,是可以理解为连汤带渣一起服下的,而实际情况是:不可余药四字用在“宜抵当丸”四字之前,这就不可理解为连汤带渣一起服下了。
3.
>>>与《金匮要略》互参<<<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讲解】学习本条,当与《金匮要略》中有关条文互参,如:“隔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其脉沉紧。”“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是也。”“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根据《金匮要略》这些条文,我们就知道本条描述的证候为“痰饮病”。
痰饮是怎么来的?吐、下、汗都是原因。吐、下、汗法虽然排除的是阴液,但其所伤,首先是伤了正气,包括中阳和卫阳,阳损及阴是在伤阳之后。中阳被伤,运化失司,则水饮内生。水饮逆于心下,阻碍气机,则“心下逆满”,即心下胀满且有气向上冲逆的感觉。“气上冲胸”,为水饮上冲心胸,患者当有胸闷、气短、心悸等感觉。“起则头眩”,就是病人头晕目眩而不能起动,起动则头晕目眩加剧。这既有中焦清阳之气为水饮阻滞,不能上养头目,当患者起坐或起立时,清阳不能随体位而上升的因素,也有水饮邪气上蒙清窍的因素。“脉沉紧”,沉主在里,亦主水,紧主寒。此寒是里寒,不是表寒,若表寒则必不兼沉。以上表现,均说明体内有水寒。“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指误治产生变证。痰饮病是禁汗的。误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经”指经脉,“动”有损伤或影响之意,“动经”即损伤了经脉之气,动经的表现是“身为振振摇”,指身体颤抖,不能自主之意。所以会这样,乃因吐下之后,中阳受伤,脾不散津,水津不布,经脉空虚,风木乘之。风主动,性动摇,故见身体震颤摇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仲景告诉后人,治疗痰饮病,就可以用苓桂术甘汤来温阳健脾化饮,正合其“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然而,对误汗之后,出现了“动经,身为振振摇”的变证来说,历代注家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变证当用真武汤,有的认为变证也还是用苓桂术甘汤。我们认为:若其变证尚轻微,仍可用苓桂术甘汤治疗,但若变证较重的话,用苓桂术甘汤恐难胜任,而真武汤则是恰当的选择。
苓桂术甘汤方中,茯苓甘、淡、平,淡渗利水;桂枝辛、甘、温,温阳降冲,配合茯苓温阳化气,淡渗利水;白术苦、甘、温,与茯苓相配,健脾益气,培土以制水饮,桂甘同用,温阳化气利水,甘能补脾,燥能胜湿,淡能利水,共奏温阳健脾,利水化饮,降逆平冲之效。
作者简介
石志乔,男,1943年12月生,汉族,江苏省泗阳县刘集乡石圩村人。1964年7月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本科),1998年晋升主任中医师,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名中医,2017年年初被评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2017年年底被评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前言
部分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