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古人阅《习武序》的心得体会
2004年3月下旬广宗县梅花拳协会秘书长谷恒通先生打电话给我,说找到了旧本《习武序》,让我去广宗一趟。因当时有事未成。4月8日趁星期天我带着儿子杨志强、女儿杨云鹤携外孙田蛋去了广宗。上午先去平乡后马庄邹氏墓群,抄写了一些碑文,在平乡县城吃了饭,下午2时许到了广宗县城谷恒通家中。在那里等待的还有谷魁勋先生。谷恒通与谷魁勋二人世代交好,谷魁勋原为广宗县梅花拳协会秘书长,谷恒通是他的继任。在那里谷魁勋谈了有关杨炳的两个有事:其一是蔡光瑞将杨炳为徒的故事,其二是杨炳的师兄弟韩结礼(韩七)去京城找杨炳的故事,然后我们便去大街上复印资料。谷恒通秘书长提供的梅花拳史料中有一份《习武序》版本上,有读者在眉页上的“阅注”,尤其是《习武序》后面有他的很长一段心得体会。这本《习武序》看来很旧,很可能就是道光23年版本。弥足珍贵。现在将这段后记(心得体会)公布如下,以供历史学家研究之,共梅花拳弟子学习之。阅历探花杨老爷,编修(原稿如此——笔者)武序,无非望后辈学者,尽心端力以学之,其间所论拳脚工课规矩甚多,而打破进退身势甚少,教拳之妙诀,学拳之实理,尚未一一说清,亦未着着讲明。余虽不懂是艺,按理推测,文武一理,故情不自禁斗胆妄言,聊说其大意,使后辈学者见余所叙之粗词大意亦颇有益。故将粗词在意复叙於后。夫拳脚一艺,余本丝毫不懂。今因马鲁李教师讳安民字清廉,在余村设教。余年老无事,赏往观看,见众弟子之身势手脚,并进退之是非可否。教师日夜讲究比试,余颇留心细看,聊知大意,细心思索,有至理存焉。欲名谓之玩活。玩活者,越玩手脚越活也。尔等若知活之根源,活之义理,必先心活眼活,而后乃能手脚两活,身势亦与之俱活也。若心死眼死,即无处不死矣。何以谓之活也》活也者,彼顺来而顺应,彼逆来而逆施,或顺来而逆施,或逆来而顺应,遂机应变,变化无穷。使彼不能意料,无所防避,怎进怎是,怎退怎是。将有一定之进退,变化个无定之进退。此乃谓之话,此乃谓之妙也。人与我手脚相交,自己之身势步数,不可护之甚密,无半点破绽,必须留一空处,或故意丢个失着。彼一见此无有不进之理,不知是我故此险着。望彼进来,彼来能失其力乎。拳脚总以闪战为妙,此即兵不厌诈之谓也。往往有千斤之力,而输於百斤之手,此何说也》彼虽有千斤之力死,我虽只有百斤之力活。借彼之力就彼之势,彼即有万力,能不输於我乎?尔等细思,然乎不然乎?为人学拳,若知文母命我学拳之心,先生教我学拳之意,必先知其情由,才能有益。学拳脚长气力、壮筋骨、少病疾、寡事欲,保身之道也。并非教我与人打架斗殴,可占便宜,不能吃亏之心也。人之身体发肤生於父母,已之身即父母之遗体,我若毁伤自己身体,即是毁伤父母也,可不慎哉:学活之道,取其养身定性,配养一元之气,坚固而不散也。夫天地一元之气,万年(无)坏,盖天地之精气凝聚坚固,不能散,故万年无坏也。人一身亦天地,若能养的精气不散,血脉流通,精固气坚、至公无私,亦可与天地并立为三,或者曰:天地虽有混沌之说,无所考,古来未有不死之人,不知身体虽故,精气犹存,死而不死也。试思孔夫子暗带甲,关夫子夜看春秋,文者能武,武者善文,武之不可偏废也如此。试思人之学拳是学活耶,是学死耶,尔等但就这个活字细心玩之,则了然矣。
识别二维码走进传武明师微课 总有您需要的!
玩活一道固然贵乎手脚随活,不知尤贵乎心巧眼明,辟如彼以饿虎扑食之势,若未打我,是知往前追,不知留退步,我往旁边将身子一闪,下边用已之腿绊住彼之腿,朝后一推,上边用手往前一拥,彼即有千斤之力,能不如推金山倒玉柱,濮塌倒在地下?所谓借人之力,就人之势者,即是如此也。拳脚又可以闪战为妙,如两人正走回合,正交手脚,此人忽然失脚倒地,那人必然急速抢来,或右脚往前一勾,即用左脚尽力朝后一推,能不头得脚轻,摔在地下。即此两款可以类推,即刀枪棍棒俱不外此。故两人交手,务要看人是真空,是假着,量准而后进。又要量已之手脚,是尊成规之死法,是随来变化之无定,以定其进退。知人知已百战百盛(胜),以吾观之:连环腿、鸳鸯脚,此两着即是神出鬼没之法也。凡平素玩的架子,俱是活套,俱能折换,使用无有穷尽,不可视为死着,在人自己善於变换也。文以明理,武以讲艺,古来文武有相兼之义,仁义礼知(智)之德,非文人讲究,不能知其奥妙。进退存亡之道,非武士学习,不能知其是非,故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太平世界,文官讲教化,荒乱年间武将平叛逆,武岂可轻忽哉!凡诸艺不学则已,学贵乎求成。求成之道,吾今立一成法,照此无有不成之理。盖存心学艺,以艺为先,若收其放心,遵守规矩,恭敬仁让,谦卑逊顺,在父母先生面前,尽其子弟之礼,与同窗朋友相处,先尽其友谊之道,上厂(场)如祖师在望,出门如师相随,无论昼夜,无论忙,处处以诚实恭敬为心,无论在外,时时以得失成败为念,如此存心用功,自有效验。若只以拳脚为事,一打一破,怎进怎退,有赢无输,是只知其粗,而不知精也。尔若先存个放肆懈怠之心,先生岂肯准准切切以相告乎?尔若存个恭敬诚实之意,先生有不急急忙忙,告以妙着,传一鲜方,以独得之奇,受於尔乎?试思同存一堂学艺,同是一师传受,有成者,有不成者,有得其精者,有得其精者,并非教师有亲疏,学者有诚伪也!尔等细心深思,教师不固谢仪,费工夫,劳神思,失一已之企业,教学者之拳脚,若不尽心端力以立其志,其有辜负於先生者,未有大於此矣!为人总以涵养忍耐为尚,内要浑厚,外要活泼,试题宽宏,百事皆成。或半途而费,或未成自矜,或因一言不合刻下散场,或为二人不对,当面口角,若犯此病,终无一得。尔等谨记吾言,不可视为故套闻言,凛之勉之,以自有功,断无不成之理。若教受——教授,工课——功课,遂机应变——随机应变,上厂——上场,百战百盛——百战百胜等。有的在文中注明,有的没有注明。还有个别错字、漏字在文中有的改正,有的加括号注明。
一、写这段后记的目的。他认为:杨炳《习武序》中“拳脚工课规矩甚多”,“无非望后辈学者,尽心端力学之”,所以“打破进退身势甚少,教拳之妙诀,学拳之理,尚未一一说清,亦未着着讲明”。也就说《习武序》讲习武的规矩多,而讲具体技术少,他认为有必要将自己心得体会的“粗词大意”写一下,对后辈可能“有意”。二、何谓玩活?“活之之根源、活之义理”是“必先心活眼活,而后乃能手脚两活,身势亦与之俱活。”“若心死眼死,即无处不死”。何谓之活也?活也者,彼顺来而顺应,遂机应变,变化无穷。“兵不厌诈”、“借彼之力,就彼之势”使“千斤之力”输於我“百斤之手。”作者还列举了“心巧眼明”巧胜交手对方的例子——连环腿,鸳鸯脚。其意在具体讲解杨炳在《习武序》中的“何谓学活”。三、学拳的目的。“父母命我学拳之心,光是教我学拳之意”是“长气力、壮筋骨、少病疾、寡事欲、保身之道也,并非教我与人打架斗殴,可占便宜,不能吃亏。”其意是讲“养身”,忽略了杨炳习武思想中“卫君卫国”的一面。四、提倡文武兼备。“古来文武有相兼之义”,“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太平世界文官讲教化,荒乱年间武将平叛逆,岂可轻忽哉!”五、学成之道——以艺为先。“诸艺不学则已,学费乎术成。”“存心学艺,以艺为先”。要“遵守规矩,恭敬仁让,谦卑逊顺”,“无论昼夜,无论忙闲,处处以诚实恭敬为心,无论在外,时时以得失成败为念,如此存心用功,自有效验。”因为只有“恭敬诚实”先生才“告以妙着,传一鲜方。”“以涵养忍耐为尚,内要浑厚,外要活泼,度量宽宏,百事皆成”。作者进一步诠释了杨炳《习武序》中对弟子“诚”的要求。因“后记”中写到“马鲁李教师讳安民在余村设教”时,他“颇留心细看,聊知大意”。经查安民即李安民,梅花拳九辈弟子谷恒通先生提供的《家谱》上记载为平乡孟家屯人,而平乡县志记载为平乡马鲁屯人。谷恒通先生说写心得的人即马鲁人,但不知为何写成“马鲁李教师讳安民……在余村设教。”“余村”即“我村”,这个村庄的名字待考,只有查到写这个序的人叫什么名字才可进一步理清。李安民是九辈弟子,五辈人是康熙五十年的人即1710年左右,第九辈人便大约是120年以后的人,即1830年左右的人,九辈人做为教师传徒,要在40——50岁之间,因此李安民若1830年为30余岁,那么他在马鲁一带传徒时便是1840年以后,恰为道光二十年以后。因此可以判断“道光二十三年岁次癸卯暮春朔四日重抄”的《习武序》本就出现在九辈弟子传教之时。也可能就是尚不知姓名的梅拳弟子所抄。(该文已在2005年2期《武林》上发表)(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