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中华民族的文字结构,我们是值得自豪的

中华民族的文字结构,我们是值得自豪的。用中国文字所构成的古文学,也是值得自夸的。我们姑且不从“六书”和训诂等来说中国的文字和文章的价值,首先应当了解我们祖先的文化精神,在任何方面,都是寓繁于简的。上古的文字,大多以象形开始,同时又需要以最简单的动作,把它雕刻在兽骨或竹简上面,因此更需要言简而含义多方,以便于书刻。

由于这种文化精神随着时代的扩展,便构成了我们所谓的古文体裁。更明白一点地说,由于这种古文体裁的文学,便使文字和语言完全分开,同时也使文学词章超然独立在时间、空间之外,因此,保留了五千年的文化思想。先人与后世的意识,完全不受时代环境的变革而有所阻碍难通。换言之,依照过去旧式教授文字文学的方法,只要真能教、真能懂的,不过花费青少年时代一、二年的时间,便学会了这种写作文章而统率各种语意的做法,然后终生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势必要包括小学的“六书”和“训诂”等的方法。如果硬要把“训诂”和小学“六书”视为毕生学无止境的课题,或者像现在一样,到了大学或研究所博士班里才开始研究,那就很难说了。至少,纯粹从旧式教育来讲,这并不完全是在浪费青年宝贵的光阴。

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便可知道中国五千年来文化遗产的古典书籍,数目并不太多。中国字典包括的字数也不多。而且自古以来的学者,如果不做文字学的专家,真能认识了两三千个字,便足够应用发挥而有余了。懂了中国文字的运用以后,就可了解古文的一两个字便包括多方的意思。如用现代的用语来解释,或许要用十多个字才能说得清楚。例如我最近答应翻译《周易》一书为白话文,当我着手工作以后,才后悔自寻苦恼。因为我看《周易》卦爻的词句,本来都是语体,非常明白,若要把它翻译成现代话,那可真够麻烦了,有时候一字要变成好几个字的句子,而且还要加以解释,即使如此,也可能还不够明白。由此联想到现代出版的书籍,几乎有盖古之多,好像真是知识的爆发似的,从另一方面看,也可以说只是文化退化的贫乏现象。(《新旧教育的变与惑》)

你们研究国学,要非常注重汉学,对文字学要研究清楚。汉代就有《说文解字》。再譬如,我说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清朝最大。满族入关,为了文字,康熙时编了一部《康熙字典》,把全国文字都编进去了。你们学国文,千万不要离开《康熙字典》,你翻开看看。《康熙字典》你们大概也不会查,里头一共四万七千多个字。我们中国人真正常用的文字,几千年来,只有一两千个字。如果你们诸位能够默写,不要任何书本,都记得起来,自己一个人写得出来一千个不同的中国字,你的学问不得了了!康熙、雍正、乾隆,给中国文化贡献很大很大,太大了!例如《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康熙字典》属于其中一个贡献。你看里面有注“唐韵”的,是代表唐朝读什么音韵。现在用广东话、客家话来读是唐韵,广东话、客家话是唐朝的国语。福建话是五代到宋代的国语。还有注“集韵”的,是当时普通话读什么音,“广韵”是当时广东南方的读音,它都有。

中国晓得语言会变的,所以把几千年的文化,诸子百家等等,用两千多个字保留,后世读三千年五千年以上的书没有问题的。你去看看英文,十几万字,英文也好,法文也好,德文也好,一百年以上的古文他都看不懂,非专家不可,因为言语十年二十年变动很大了。

譬如我们现在年轻人讲的话,我们听不懂,年轻人有年轻人一代的语言,他们讲悄悄话,公开对我们讲,我们也听不懂。中国古人晓得言语一二十年就变动很大,因此把言语变成文字,我们现在叫它是古文,其实不是古文。古人把文字变成个系统,一万年以后读了这个书,跟一万年以前的人交流对话,没有空间、时间的距离,这就是中国文字!

这个伟大的文化宝库,保留了几千年多少中国人的智慧、经验、心血啊!而且古人写书是用毕生的心血写的,留给后人作个参考,非常小心谨慎。哪像现在人随便写书,东拉西扯就是一本书,有一点小心得就吹得不得了,当成真理了。现在人随便批评中国文化,请问你读过几本古书?就算你读过,你读懂了吗?而且那几本书就代表中国文化了吗?笑话!西方文化你也不懂,留学几年就懂了吗?你只看到皮毛的一点点而已,回来就说西方如何如何,也是笑话。英文是两次工业革命以后才流行的,你要研究以前的西方文化,还要研究拉丁文或希伯来文。

所以说文字重要!你们学国学第一要注意这个!这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钥匙!钥匙找不回来,不要谈宝贝了!对音韵“小学”不通,国学怎么学啊?如果以我的经验劝你们,像我读书的经验,老实讲,我文武的老师很多,但真影响我的没有几个,真影响我的还是《康熙字典》、《辞海》,就靠自己尽量地研究。你们读书,要拿出这个精神来研究。(《漫谈中国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