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雨果《悲惨世界》冉阿让内心独白
如果说要被什么虐待,最好是被半衰期长的经典文学作品虐待,被虐待的越深,抬头见天地的机会越多。昨晚看了毛姆写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提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了能够看一看维克多雨果四卷本的〈悲惨世界〉,在巴黎逗留了好几周,估计当时洛阳纸贵,想要看一看名家大作不是象现在这么容易,在KINDLE的ku可以免费借阅,实体书店也是随手可得。
既然能写出《罪与罚〉的大作家都仰慕,我心想也读一下,今晚抽空阅读了《悲惨世界〉前7%,主要描写主教大人的宅心仁厚。收留人人谈之色变的犯人冉阿让。
冉阿让就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被判刑四年。前提如此:可怜的冉阿让因为找不到工作,父母双亡,与姐姐相依为命,姐夫死后留下的七个孩子需要吃饭。冉阿让铤而走险,去偷面包,结果被捉。
我朗读的片断,就是冉阿让在监狱里自我反省以及对社会滋生不满的心路历程。
其实这让人联想到严歌苓的〈陆犯识焉〉,同样是描写一个流放大西北的人,唯一不同的是,冉阿让不是知识分子只是曾经的手工劳动者,而陆焉识却喝过洋墨水,他们相同的命运都是没有名字,只有冷冰冰的代号;同样被脚镣束缚,等待漫长的不可期待的生命未来。两个人同样都曾经越狱,只是冉阿让越狱次数多,最终都没有逃脱被捉回来的命运。
在狱中,冉阿让听说了姐姐的点滴下落,他的七个外甥只剩下一个,其他的估计已经饿死了;而陆焉识也在西北听说了女儿的事情,那种思念早已不是泪水可以解释。
至于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我只能说,看了这本小说,我觉得活在现在真的很好,不至于为了一块面包被判刑思念,只要右手右脚,拼搏进取,总还不至于身陷囹圄。所以雨果起名《悲惨世界〉不无道理。
还是那句话,为什么几百年后,雨果的骨灰都没有了,但是《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能够留下来呢?试想,和雨果同时代的达官贵族,及时能够叫嚣一时,却随着肉身的幻灭而归于平庸。及时和他同时代的三流作家的作品,也早就埋入了故纸堆。基于这么多年的道听途说,第一次静下心来阅读,不错,针对值得我“浪费”时间来分析。从某种意义讲,即时雨果杜撰,文中的社会风俗、人情事故,还是深深刻上了时代国度的烙印。如果懊恼自己没有机会领略波拿巴帝国的大教堂、那些乡土人文,不妨看看那个时代的众多小说。
正如《汤姆琼斯〉被当时的人唾弃,据说也是经典。所以,只要经得起时光雕琢拷问,一定是好的作品。
阅读经典,你输了时间,赢了体验;阅读经典,你输了眼力,赢了智力。如果说冥想是新时代的宠儿,请让阅读做你的媒人,只有阅读能给你穿针引线,让你和宠儿为伍,因为,没有什么比阅读更能快速进入冥想的状态。而冥想有助于健康,你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