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改善脑卒中医护质量新举措
图片来源:pixabay.com
过去数十年来,发展中国家的脑卒中的疾病负担明显增加。研究显示,在中国,脑卒中是首要的致死和成年人致残的病因之一,2013年中国新发脑卒中病例约240万。大样本量、随机对照试验和系统回顾证实,多个医疗行为措施能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如:对房颤患者,给予静脉用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intravenous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
多层面质量改善干预措施可能会有效改善临床医生的实践工作。通过应用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s;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给医生培训相关诊治指南、审核医护方式和提供及时的反馈意见,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医护质量。然而,在发展中国家中,执行这些多层面质量改善干预措施是否能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医护质量,还未见任何随机对照试验报道。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王拥军教授等组织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GOLDEN BRIDGE-AIS研究),以评估多层面质量改善干预措施是否能改善AIS医护质量。
中国40个公共医院的4800例AIS住院患者被随机分配至干预医院(n=2400)和对照医院(n=2400)。主要终点为医护人员对9项AIS医疗方案(静脉注射rtPA方案、深静脉血栓预防方案、吞咽障碍管理方案、入院和出院后抗血栓形成治疗的循证药物治疗方案、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他汀类药物处方指南以及开具降压药和降糖药处方的指南)的依从性。依从性以两种方式表示:全依从(如果患者符合条件,接受全依从治疗方案的患者比例);复合终点(对每位符合条件的患者,方案依从总数除以方案执行总数,再取各个患者的平均值)。
结果显示,患者平均年龄65岁,女性占36.6%,3980例患者(82.9%)完成12个月随访。研究发现,干预组较对照组更可能依从上述治疗方案(复合终点:88.2% vs 84.8%,P=0.02)。两组的全依从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53.8% vs 47.8%,P=0.06)。分析显示,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干预组患者的新发临床血管事件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分别为3.9% vs 5.3%(P=0.007)、6.3% vs 7.8%(P=0.02)和9.1% vs 11.8%(P=0.005)。
该研究认为,在40家中国医院中,与常规医护相比,多层面质量改善干预措施能适度改善医护质量。
参考文献: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8;320:2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