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多多和吕思清儿子四手联弹上热搜,优秀的父母都很会“逼”孩子
不管是“逼”孩子一把,还是释放孩子天性的教育,不同的教育方式总是因人而异。父母们一定要懂得教育的本质,不要盲目跟风,照搬硬套,否则不但教不好孩子,还有可能毁了孩子。
——Professor
壹
前几天,和朋友私下聊天时不禁感慨:“微博热搜是被黄多多承包了吗?”
距离上次扎耳洞、染头发的热搜刚刚过去一个多月,这次多多又以和吕思清的儿子四手联弹,第一次正式比赛就拿下钢琴和小提琴项目的五个一等奖而霸屏热搜……黄多多才是名副其实的“热搜体质”。
提起多多,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因为她确实优秀的有点“过分”。小小年纪的她,为法国动画电影配音、亮相巴黎Bonpoint大秀、主演话剧、翻译英文绘本、精通画画、自己设计礼服……一身才艺,藏也藏不住。
但是,优秀的孩子并非天生,所有的成就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付出和代价。多多之所以能拿下钢琴比赛一等奖,少不了多妈的督促和“逼迫”——
多妈曾在微博吐槽:多多一练琴就耍赖,小的时候还总是撒娇要抱抱……黄磊也曾在《向往的生活》里说,多多有段时间特别不想练琴。
其实,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孩子还没有养成成熟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要让孩子长时间的做某件事,若无人监管,无人督促,很容易会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
《知乎》上有人提问:我21岁了,想学绘画会不会晚?
在一票支持声中,有个回答显得格外亮眼:晚了,你爸妈已经打不动你了。
看似调侃的回答,却道出了一个真理:大部分优秀的孩子,都是父母“逼”出来的。
贰
曾有一段时间,朋友圈里非常流行"快乐教育"、“释放孩子的天性”的观点,宣扬任孩子自由成长,不加干预。
Emily就曾受此观点影响——
女儿小时候,对钢琴感兴趣,Emily就带着女儿去学钢琴,学了两个月后,女儿受不了枯燥的练习,又想玩打击乐。本着让女儿快乐、“女儿喜欢就好”的教育理念,Emily就给女儿报了打击乐的课程。
就这样,游泳、绘画、唱歌,女儿在不同兴趣间不停切换……三年过去了,Emily的女儿什么课都上过,但哪一项才艺都是略懂皮毛,而同小区的Olivia家的孩子,钢琴已经考过好几级了。
对于孩子来说,喜欢是本能,喜新厌旧也是本能。今天刚给孩子买个新款的赛车,明天孩子如果看到了更新潮的、功能更多的玩具,他肯定还会吵着要买,把昨天的玩具抛诸脑后。
孩子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把“本能”变成技能;社会也不会把“生存需要技能”的规则改成“生存需要本能”。
所以,爸爸妈妈们不能完全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引导和监督,甚至是“逼迫”,帮助孩子调整好未来的风帆。
《向往的生活》里,杨颖问刘宪华:你小时候学琴的时候被父母逼过吗?
刘宪华说:“是的,小时候一直不喜欢,直到后来第一次参加了比赛才慢慢喜欢上了。”
杨颖说:“那你现在感谢你父母吗?”
刘宪华说:“非常感谢!”
哈尔.爱德华.朗克尔说:教养子女也是一种成长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成长是没有痛楚的。
父母“逼”孩子学习的过程可能是 “残酷”的,但在未来,当孩子有所成就时,他会感激你曾经的“逼迫”,你也会庆幸自己曾经的选择。
叁
父母“逼”孩子是必要的,但怎么“逼”,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
上个月,无锡的一个10岁小男孩因为被自己的父亲逼迫的太紧,一时想不开爬上了空调室外机意欲跳楼。最后还是民警和消防员齐出动才把男孩救了下来。
父母应该明白,逼迫孩子,并不只是为了让孩子提高成绩或者取得比赛名次,最根本的目的是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时间观念、专注力和思维方式。
首先,逼孩子的目的一定是为了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热情。
一个靠家长的权威去压迫孩子努力学习,自己却每天打游戏、刷手机的家长绝对逼不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就如作家严歌苓所说,家长能逼孩子练琴,却不能逼他热爱音乐。
家长在“逼”孩子时一定要懂得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热情,比如孩子不爱写作业,家长不能强制吼孩子,而是应该给孩子成就感,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认可与自豪感,继而产生内驱力。
其次,逼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孩子懂得坚持的意义。
孩子好奇心重,求知欲也大,一旦熟悉了一件东西,热度很快会消失。当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并且要持续下去时,过程势必困难重重,因为孩子的兴趣无法维持很长时间。而父母的逼迫,就在于引导孩子懂得何为坚持。
一开始,孩子可能很痛苦,但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意识会日渐加强,在坚持的过程中,孩子们会逐渐明晰自己喜欢的、厌恶的、擅长的、薄弱的……通过挑选取舍,逐步看清自己的未来。
终有一天,孩子会因这份坚持而获得一项令人欣羡的技能,从而收获自信,收获底气,收获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Professor点评:
有远见的父母,多少都有点心狠,因为他们明白一个道理:
养育子女,从来不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这么简单,孩子未来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他们最需要的是努力向上的力量,在坦途中茁壮成长,在逆境时也不轻易放弃。
而我们更需要明白,成才的道路绝不是低着头狂奔,使着蛮力努力。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逼迫”和引导,这样才能引领孩子走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