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境内的三门峡库区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县三门峡库区建设
三门峡水库是国家建设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其主要效益是拦洪抗灾,确保黄河下游的河南、山东等省少受或不受黄河洪水灾害的侵袭,同时蓄水发电,为发展工农业生产服务。1960年,三门峡水库拦洪蓄水后,华县北半片便处在水库的回水浸没区内,称之为三门峡库区。
华州北部平原 自华州融媒
华县三门峡库区,位于境内平川夹槽地区,南靠山地,北临渭河,东起方山河,西至赤水河,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2. 5公里,总面积为246. 7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1. 65%。
库区包括毕家、下庙、侯坊、辛庄、赤水、瓜坡、东赵、杏林、城关、华州、少华、莲花寺、柳枝等13个乡镇,119个行政村,657个村民小组,29656户,14. 26万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9%;有耕地26. 13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9%.库区的回水淹没区包括毕家、下庙、侯坊、辛庄、赤水、东赵、城关、华州、少华、莲花寺、柳枝等11个乡镇,89个行政村,488个村民小组,235个自然村,20178户,10. 46万人口和20. 06万亩耕地。
库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利设施完善,交通方便,农业垦植历史久长,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蔬菜、花生等。
自1959年至1978年分期分批做好28039人的移民安置工作(其中,迁往外地1357人,抬高村庄159人,就地安置26211人,工程移民312人)外,并从1960年起进行了一系列的库区水利建设工作。
库区多内涝积水,排水为古今一大要事。明代,州城东北,罗纹河西,地势低洼,水流不畅,形成周围30多里的大片积水,人称“天鹅池”。
2016年的少华人工湖 选自华州通
正德十三年(1518年)后任华州知州的桑溥,令乡官宜民调集百姓,开渠引水入渭,不但排除了积水,还增加了大片耕地。以后,因渠淤积,积水再度为害,又于嘉靖五年(1526年)、隆庆六年(1572年),多次开渠排水。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陕西巡抚魏光焘派绿营兵来华州,会同民夫治理水患。至次年,共新开和疏浚排水渠道47条,涸出耕地近10万亩。
解放后,排水工程有了新的进展。1951年,动工开挖东西排水沟。1952年7月至8月,县内一、二、三、四区26个乡、51个行政村,共动员劳力33563人,完成土方67383. 4立方米,整修排水渠7条,新开排水渠21条,排除积水16782. 17亩。1953年春,全县动员群众17117人,投入工日57039个,完成土方82558立方米,新开排水渠7条,总长3305米,疏浚整修排水渠、退水渠15条。1954年,全县组织劳力,新开排水渠4条,总长14712米,并完成了疏水河、西溪河两河的排水工程。1955年,动员群众新开退水渠2条,整修排水渠、退水渠27条,在低洼处开挖临时排水渠27条,退水口52处,总长46059米,使当年8月洪涝形成的积水全部排完,保证了秋收秋播的顺利进行。1956年5月,新开退水渠1条,整修排水支渠36条,开挖吊沟87条。1957年春,新挖和整修排水渠道226条。1958年4月23日暴雨,支流发洪之后,全县动员群众开挖临时排水渠224条。为10614亩农田排除了积水。当年,全县在低洼易涝地区修成吊沟台田3733亩。

二华干渠 肖承洋提供

1960年,三门峡水库拦洪蓄水后,渭河淤积增大,境内排水不畅,全县原修的自流排水工程先后淤塞报废,内涝积水日益严重。华县人民政府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从1963年起,开始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了库区排水工程的重建工作,经过27年的不懈努力,到1989年底,全县以机械抽排为主的排水系统初步形成。
原文来源:《华县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