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拿筷子,不愁夹菜吃

其实并不是要讲筷子的事情,是想起学习拿筷子时的艰难和学会拿筷子后的喜悦,以及学会拿筷子后挑战夹起各种不同菜蔬的快感,比如夹起绵软的豆腐,六一儿童节用筷子夹玻璃球,还有夹又软滑又硬的芋艿……最后,筷子成为吃饭时的一项游刃有余的工具,发挥出在吃饭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因此而联想到的小学语文学习的思考:吃饭有那么无可挑剔的完美工具,读书有没有这样的工具来方便学习呢?

现代作家林海音在《窃读记》里写道: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收录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里,强调了爱读书的乐趣,窃读成了“我”饱餐阅读的“工具”。如果说,真把学语文等同于一件吃饭的事情,什么才是能像筷子那样无可挑剔的完美工具?

用“文房四宝”或者写字的“笔”回答,那么是一个很有趣的想法,因为这是相对于筷子作为一种吃饭的“工具”而言的,其中鲁迅先生曾经就是用“笔”来战斗的人,笔成了某种工具。但事实上,筷子却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一种情感的替代,不仅仅指的是工具。同样“文房四宝”也不仅仅指的是工具,而是一种传统的文化。

其实,“是什么”并不是我们需要探究的话题,就像《课标》(2011)所说“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其实就是要做到不去刻意解释什么是筷子(弱化概念的记忆),而指向筷子的如何运用(等同于我们常说的“语言文字运用”)。

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也成为了一双很好的“筷子”。无论是计算机、平板、手机、移动设备等等,工具化的优势得以最大化的显现。一双“长筷子”可以让我们夹到更远的(互联网)菜蔬,来充实自己的味蕾。而电子设备的过于弱化记忆缺点,成为其升级为等同于筷子地位的工具作用,注定只能是辅助的角色,而不能成为主角,充其量只能说等同于“汤匙”。只有在需要时,才派上用场。

古代的文房四宝和现代媒体技术都成为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却都没有超越像筷子在中国人吃饭的地位上那样亘古不变的地位。

什么是好的学习工具?

筷子夹菜是要思考的。软的菜多少力度,硬的菜怎么个夹法,夹不起来的菜怎么变换夹的姿势……好夹、难夹的最终都美滋滋地入了口,在“思维”下产生变化,起了了不起的作用。阅读这餐饭,写作这餐饭如果更多地用思维这个工具,必定也能滋滋味味都入了口,尝到甜头,让阅读、写作化为营养,让人“长大”,同时还让阅读、写作这餐饭吃得有味道,用思维的筷子去夹取,而不赤手拿热菜烫着手(很多不爱学习的孩子,都是被阅读、写作烫着了,所以不爱读不爱写)。

从接触思维导图以来,曾经也以为思维导图是最好的工具。经过课题“流程式习作思维图的运用研究”,撰写“思维导图的文本指向”等以“思维——导图——文本表达”的相关论文,参与“琢玉鹿山,触摸思维”的课题经验分享后,发现思维导图并非处于筷子的地位

首先,我们不具备研究思维导图的优势。研究什么是思维导图,我们永远干不过媒体公司。孩子学习运用思维导图,需要美术功底,而美术能力不是同等同质的,随着家庭条件、师资力量等等外部环境的不同而参差不齐。而借助电脑设备绘制思维导图会因为儿童缺乏自控力而对视力等身心健康造成影响(电脑设备绘制软件要比手绘实用美观,但是长时间使用电脑影响脊柱、视力等身体健康)。应该说,无论是从研究思维导图还是学生学习思维导图,都存在一定的弊病,至少不是完全的优势。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依照已有的思维导图绘制经验,来模仿思维导图的绘制,只是为绘图而绘图,原本阅读、写作的创造性优势不明显。这也是和我们的学情、师资、社会环境决定的,只能说不具备优势而不能说没有优势。

其次,导图可以可视化思维但不能优化习惯。学生在借助思维导图学习课文后,却是可视化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良好的阅读、写作的习惯却未能形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应该是勤于阅读、勤于动笔、勤于思考结合的。绘制思维导图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阅读、写作思维的过程,但很有可能是“绘制习惯”的养成而不是阅读、写作习惯的养成。在阅读写作习惯的思维训练上,多读、多写很有可能因为需要绘制思维导图而被阻滞,或者是阅读、写作效率上的阻滞,这也是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的。

要持之以恒地绘制,确实是一个难事。作为老师的自己,虽然坚持绘制了统编教材一下册,三上册每篇课文的思维导图梳理(关注“小语思维导图,查看历史记录阅读统编教材思维导图解读”),但是质量高低错落,形成好的习惯并非易事。

介于思维导图的优、劣势,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在2019年尝试了“思维导图读写笔记在解决学生读写转换障碍的实践”研究,已申请立项为绍兴市学科教改项目。尝试借助前一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涉及运用的“思维导图笔记”实践经验,来尝试用自己设计的“思维导图读写笔记”这双筷子,解决学生从阅读到写作的转换障碍突破,来夹起语文学习具体困难的菜。

思维导图笔记简介:

笔记,是学习工具,分类知识,练习表达,积累语文。而设计思维导图笔记,目的是让笔记的效率更大化。传统笔记需要孩子自己具备较强的记录能力,对于不同学情(学习能力)的孩子作用也不一。

而设计具有思维导图特点的笔记形式,可以明确笔记形式,细化笔记内容,强化笔记效果,最终为孩子的创造性积累(个性化阅读、个性化表达),形成个体差异的优势学习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