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赏析(三十七)
细长颈,鼓腹下垂,圈足。通体白釉,圈足露胎。这种瓶式又被称为“胆式瓶”“长颈瓶”鹅颈瓶”“鹅项瓶”等,虽素面无纹,但因为瓶式美好可爱,曲线转折自然流畅,成为自宋代至明清人们倍加珍视的瓶式。在宋代为世人所喜爱。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禾目”其实就是宋代的“兔毫”。因为碗中的黑色纹样形似兔毛,俗称兔亳盏。现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宋代上层社会饮茶、斗茶,喜欢用建窑禾目天目“兔毫”碗,这在宋代许多书籍都有记载。如宋徽宗斗茶时,所用的就是建窑兔毫碗。兔亳碗亳纹向外放射,极为美观,深受帝王的喜爱,使兔毫碗更负盛名,宋代留下不少首赞扬此类茶碗的诗句,如苏东坡《送南屏谦师》:“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勿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瓮鹅儿酒。”这里的兔亳斑就是指建窑禾目天目“兔亳”茶碗。
天目之名源于中国浙江省与安徽省交界处的天目山。据说是因为镰仓时代前去留学的日本僧人将其在当地禅寺使用过的茶碗带回了日本。
黑色釉药、犹如研钵的形状、先向内收拢边口部后再稍微向外弯曲的龟口,是天目茶碗的典型特征。其主要产地是福建省的建窑。建窑原本以烧制青瓷为主。这种黑陶是如何烧出的呢?其实,黑陶采用了与青瓷相同的原理烧制。土和釉药中所含的铁成分通过还原烧制呈青色的为青瓷。如果铁成分多,则会变成黑陶。
天目茶碗开始出现的时代,正是黑漆器极受追捧的时代。漆器贵重而精致,无论制作还是使用都费时费事。也许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试图用可以批量生产、使用方便的陶器来重现其魅力。镰仓时代,大量天目茶碗进口到了日本。也许其相当符合日本人的喜好,室町将军家将其细分为“曜变”、“油滴”、“禾目”等种类,甚至分了等级。
如今,在天目茶碗诞生的地方,只能见到堆积如山的碎片。根据日本十五世纪的史料记载,天目茶碗中“曜变天目”被誉为极品,深受历代公卿贵族的追捧。备受日本人喜爱的天目茶碗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因光线的明暗而产生的神态变化。
在世上仅存三件,如今都保存在日本。每一件都被认定为日本的国宝。
长按程序码查看本件藏品详情 ↑↑↑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
六瓣曲花口碗,广口小足,弧形深壁下收,圈足,口缘带铜稜釦。内壁以印花为饰,六道细直稜凸线区划器壁为六格空间,分饰不同的四季花卉,作写生花丛的图样,花叶四展,满布格界中,各具姿态。碗心平凹陷,饰牡丹一枝。
长按程序码查看本件藏品详情 ↑↑↑
碗内贴一树叶作装饰,经高温一次性烧制,制作简便易行,纹饰别具一格。它充分地反映了宋代吉州窑高超的制瓷水平。宋代斗茶之风盛行,以吉州窑和建窑为代表的窑场得到很大发展。地处江西吉安永和镇的吉州窑,为宋代南方重要瓷窑,所烧产品有青白瓷、黑釉瓷、彩绘瓷等,尤以后二者最为著名。黑釉瓷采用贴花、刻花、彩绘、洒釉等方法,创作出许多别致而又自然的纹饰,特别是木叶纹和剪纸贴花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代表性产品。
长按程序码查看本件藏品详情 ↑↑↑
喇叭形撇口、长颈、扁圆腹、饼形足。上下折腹相接处以弦纹为饰、腹一侧斜出管状细长流;腹上下各模印一周细阳纹卷草纹为饰;下腹与足相接处则模印变形莲瓣一周。器施白釉,积釉处略现青调;外壁施釉不到底,胎白如粉,质松而轻。具福建德化窑产品的特征。同形纹的器皿在德化窑及东南亚经常出现。军持为梵语kundika的音译,为佛教徒或回教徒所用的净水瓶。南宋晚期至元代器形以敞口、长颈、扁腹、细长管状流最为常见,福建德化窑、泉州磁灶窑的产量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