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画,写一写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启示备忘录

冲突生成的情节往往是文章耐看的原因,思维冲突生成的学习往往也是深度的。

和,代表两者或者多者之间的共通,也可以是多者之间碰撞后的融合。

三下册的课文中,有很多的“和”。有燕子与环境之和,有荷花与人之和,有树桩、兔子、宋人之和,陶罐与铁罐之和,鹿角与鹿腿之和,池子与河流之和,纸与创新之和,桥与智慧之和,花与时间之和,蜜蜂与实验之和,小虾与人之和,宇宙这一边和那一边之和,童年与水墨画之和,大师与童年快乐之和,肥皂泡与童年梦想之和,急性子与慢性子之和……

这些等等等等的和,促进了读者与作者之和、学习者素养与语言文字艺术之和。

作文,需要阅读与思维之和。

看图画,写一写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单元习作,《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该册教材第三单元12课略读课文。两者分别为写作和阅读学习的载体,彼此之间搭建有效关联,建设表达一体化的理解性学习,为学习建设深度理解的过程,设计学会学习的学习之和。通过有效脱离单篇读写,关注到整册书,构思精读、略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一体化的学习途径,可以促进学习者思考教材的意义,即全册阅读思维(包含课外阅读)和一篇写作之和。

一看到清明上河图,映入眼帘的是丰富的画面内容,古建筑、船只、桥头、人……看看这也好看,看看那里也不错,各式各样的内容涌入眼睛后,内心升起一阵欢喜,这种欢喜和满目内容要从何处落笔呢?

作者藤明道为学生如何看图作了有效示范。

1、百种人物与形态各异的人

在课文第2、3自然段里,描写的同样都是人,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作者突出表现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人物有好几百个。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农民,船工,生意人,道士,医生,摊贩,官吏和读书人……并对人物作了具体的修饰,从乡下来的,有撑船的,有做各种买卖的,有留着长胡子的,有走江湖的,有摆小摊的,有官吏和读书人……仿佛写意画般生动,又有工笔画般雕琢,所关注的人物种类,并加以具体的修饰。这里的文字,既表现出了画面内容,还表现出了画者下的功夫,从图中看出画外的功夫,是经过思考后的表达,是阅读的能力和写作能力生成的思考过程,作者为学生示范如何看出门道,这样的写作功夫也是教师需要引导孩子看见的。

其次,作者要表现出热闹的场景。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为热闹作铺垫。而热闹离不开人。这个时候,人走在街上、来来往往、形态各异。同样是有的……有的……句式,但内容指向了“热闹”,骑着马,挑着担,赶着毛驴,推着独轮车,悠闲地在街上溜达让走在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就都动了起来。那些不到一寸,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的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引导孩子关注了细致观察画面内容才能感受热闹之外,还要引导孩子们看见用不同的表达去体现同样内容中的不同。

在这样的阅读过程,呈现给孩子满目琳琅与逐渐清晰的学习过程。写人多就人多,写热闹就热闹,虽然都是用有的……有的的句式,但用“干什么的和怎样的”来区分后,画面就十分清晰,写作的理解便在其中。

再来看一看《看图画,写一写》,孩子们一眼看图,是不是也是满目琳琅呢?这个时候孩子怎么去分类,怎么去关注细节,怎么去一一体现各个不同内容的精彩?远处的、近处的、云上的、半空中的……可以分别从人多、风筝多的角度去写,可以从学会的正在学的去写,可以一个人放一家人放几个朋友学着放去写……,人多又可以怎么通过风筝多来写,这些其实都是个性化的表达,这个过程中要相信孩子们的创造性,教师要用例子为孩子们引导方向。这个时候,教材内的基本要求还要不要?相信任何一个班级的孩子都是有着巨大差异,如果基础薄弱,就照着教材要求学习写,如果都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家庭生长的孩子,可以创造着写,让写作成为有趣的过程,孩子才会喜欢写。依据学情而变化,犹如火烧云,带给爱好他的人一些快乐。

2、画面趣味内容与传神的人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这个情景最传神。为什么用最有意思?什么最有意思?传神的地方是什么?这学期不但有关键句作用的理解,也有反问句,设问句用处的理解。在这里可以让孩子们读一读,再回过头看看放风筝这幅图画,哪儿最有意思?自然是两个男孩学习放风筝了。还可以是一家人,也可以是大风筝下看不见的人。但是,选择谁作为“最有意思”,孩子对语感的理解,对表达的内在理解建立过程,就可以有效在习作中展现。

清明上河图又是怎么作传神的描述呢?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撞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马笼头被一下子拽住了,这才没让马撞上那乘轿子。旁边两头运货的小毛驴正在下坡,脚下不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

三个放风筝的孩子中,有没有:正在干什么、眼看、就在这个时刻呢?旁边的小女孩说?三个人的语言、动作、神情,是不是还可以天上蜈蚣的眼神或者鼓励?只要先展示孩子们个性化表达起点,他们就能达到自由表达的终点。孩子们认为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呢?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也许是已经在天上风筝的得意洋洋,也许是一家人的幸福。相信无论那个,他们都不会忘记学习放风筝的三个主角,怎么安排?怎么侧重?随着反复的阅读,孩子心中的语感便会逐渐清晰,知道什么才是写作的主角。

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它是建立在反复展示和反复修改的过程中的。

所以,我们的孩子学习写作需要阅读的支撑。由图及文,理解表达;图文迁移,学习表达;图文交互,个性表达。同是看图写话,一个生动地展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一个是天气晴朗,和风阵阵的周末,风筝艺人放大风筝,一家人放风筝,几个孩子学放风筝的休闲场景。两者是不是有所关联,孩子们是否能够在阅读中理解写作,学习表达的规律?这个时候,教师需要以整本书为载体,设计怎样的学习过程?其实,语文老师们大可有无限的创意实现无限创意的写作表达。让阅读和写作产生冲突,在冲突中学会学习,学习什么呢?当然是表达的理解。

让每一篇课文承载更多育人功能,让每一篇习作都能展现学生更多的语文能力。一册语文书不是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是反复融合,有效交互的思考源头。一册课文犹如一本内涵丰富的读本,为读、写、思建设更多学习路径,赋能语文育人新功能。

今天思考如上,欢迎批评教育,谢谢!

END

载上孩子,骑上课本,共同自由前行!
满载收获,载满心情,看尽繁华盛景!
学习路上,一二酸楚,笔录百味心情!
翻翻过往,咀嚼回忆,人生无处不赢!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欢迎分享!欢迎批评!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思维导图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方式;

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