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卞说说——一篇课文的生态顶层/写清楚一件事

一篇课文,一册教材,不断使用,更新,再使用,如此循环。

而每个使用的人却大不相同,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的思维内涵。

所以,一千个读者可能有一千万个哈姆雷特。

但是写呢?

莎士比亚就一个。

课本的编者有没有期待一千万个哈姆雷特?

难以猜测。

人生要说清楚很多事呢!

但是说不清的事情又那么多。

其实,回过头来想想,一篇课文读写之间的障碍问题,还是在于孩子对写作理解的高度。

编者莫非也有此意图?

课文学到第八单元,也回归到了最根本的语文要素:学写一件简单的事。

写简单的事要有目的,美好的品质是其一。

孩子是学写,要体现出学的过程经历,落实学会。

《司马光》用三十个字说出了一个人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掌声》用英子的前后变化表现出了鼓励和关爱的掌声所蕴含的力量;《灰雀》的故事更简单,在鸟不见和鸟回来的故事中,列宁和男孩的品质都有所体现。《手术台就是阵地》在越来越危急的形式下,把手术台当做阵地,人物品质不言而喻。

需要关注度的读写转换障碍要点是:文章是怎样的语言说清楚一件事。

《手术台就是阵地》丰富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了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灰雀》,语言简洁朴实,对话丰富,内心活动中人物品质跃然而出;《掌声》清晰的结构,平淡的语言中情感充沛,依旧体现在神态、动作上。《司马光》的语言基本与现代文一致,尤其是贴切的动词表现出的人物品质,还为学习文言文提供了兴趣。教学这个单元时,想到的是每篇课文都是要让孩子读懂品质的,但是读懂人物品质不是最终目的,怎样的语言表达才是。

其中也有了怎么教的转换障碍,尤为纠结。因为什么都要教,否则拿一份试卷直接做,都是空白。而什么都不必教,无论是品质还是事情,都应该要读得懂,这是基本不需要教的能力。

无论如何,还是要执行教的过程,这样,学的过程才能体现。

基于三年级不能再停留在阅读表面的关键,如何深入阅读的第一步就是反复阅读。阅读是感知、理解、记忆、分析、评价的整合性任务,结合单元课文阅读进行分析、比较而评价,有利于感知理解的深度,促进记忆的发展。

课文

人物

品质

事情

感悟

司马光

司马光

聪明机智、沉着冷静

怎样说清楚一件事情?怎么说明白品质?

掌声

英子、同学们

鼓励与关爱他人

灰雀

列宁、男孩

对男孩尊重与呵护;

知错就改

问;

手术台就是阵地

白求恩

敬业精神

执行阅读的过程是孩子阅读的新开始。

阅读是一件看似读了却未必读到,看似读到却未必读懂的事。

这个时候要清晰孩子的阅读执行,设计有驱动的阅读任务。

结合单元习作的要求,回归到课文阅读,前置写作任务,再把阅读细化为表达的理解过程。

围绕“高兴”的原因来清楚事情,通过事情写出品质,借助课文的阅读发现写作技巧,实现读写转换的驱动、执行、收获,达到实现优化教材例子的作用。

到底编者有没有要求一定得按部就班地上课文,当然没有。

用好了课文,它是最好的例子。

用好了课文,它就是学好写作的助手。

当孩子能够看到一篇课文的表达高度,那么无论是阅读深度和写作深度,都有了向前迈进的可能。

随卞抛砖,期待引玉。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学在嵊州

教在嵊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