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卞说说——一篇课文的生态内容

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规律,语言的色彩,语言的逻辑等等之类的语言形式,组成了一篇课文的生态内容。在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的对话过程中,彼此以怎样的生态交换形式存在,教师角色在一篇课文的生态环境中有着怎样的扮演,学生在一篇课文中汲取的什么样的能量以及吸收的程度如何,编者视野在一篇课文中的所体现出的应有价值,以及文本所具备的生态效应最大化,他们分别如何互相作用,形成能量交换的呢?

小学生的小,决定了必须从字词句的单个生态元素入手,用朗读的手段,让每一篇课文的生态元素显现。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都依附在课文的朗读之中,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实现了有感情地朗读,是重要的生态形式。可以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晨曦、午日、夕阳,朗读让所有内容可见,照亮了课文里的一切,让一切生态美都呈现。对待孩子学习的课堂评价,也是从朗读入手,以发现单个字词句生态元素的掌握情况。精彩的、新鲜感的字词句组成的丰富生态内容,激发和显现于儿童纯净的大脑中,也,让整个课文生态活跃起来的,也只有朗读。而后随着年龄增长的诵读、默读、跳读、浏览等不同形式的读,都是唤起课文生态精彩内容的重要手段。

读,让生态内容可见,一篇课文的生态内容又有哪些,依靠的是教师的文本解读。教师的文本解读高度由教师的语文素养决定,但又不仅仅由教师本身的素养决定,这便是学情和教学经验的辩证问题。理解小学生的小,才能激活一篇课文的语文生态元素,也是因材施教和学情研究的出发点。

小学生的学,决定了必须以生态适应的新思考角度入手,要善于发现一篇课文的生态特点。

当大家在强调要好好学的时候,学生往往学不好;当大家向孩子强调怎么去学的时候,学生就能学会一些,这便是一篇课文的生态适应。当一篇课文告诉孩子什么的时候,孩子只是知道了什么,当孩子知道这个内容是怎么告诉读者的时候,学生孩子研究文字的组合形式,探索字词句的色彩,感受字词句的温度,体会字词句的气息,与一篇课文共起伏,同呼吸,达成与课文生态频率的一致,达到学习的有效。而恰恰难以实现的,是课文中的生态脉络所编织于学生的思维交互,学生适应和攀爬于课文的意志框架,思维绳索是帮助还是束缚,都是由课堂学习的形式决定的。

小学生怎么学好课文?一定是需要小学生以适应者的身份介入课文的学习。其中,教材中安排的任务,是学习适应的重要辅助。课文是根茎叶,习题是存在于周边的衬托,起突出和引导适应课文的作用。适应并融入一篇课文的生态系统,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有的课文生态形式是不同的,有的是小说生态,有的是散文生态,有的是童话生态……,不同的课文生态组成了丰富内容的语文课程。学习好学好课文,就要理解一篇课文的生态特点,以适应特点的手段和形式去参与学习。否则,学习就是不伦不类,甚至最终走向枯萎或者淘汰的结局。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一切都是刚好的,适应一篇课文生态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正确的。

小学生的生,决定了必须从生的角度发展怎么学而入手,适者生存是永远的话题。

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小学生能够生长在课文中的重要生态原因,便是怎么学。一篇课文,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等待。一篇课文,是南国名花,向人无语长含笑的内在品质。一篇课文,需要昼出耘田夜织麻的勤奋,也需要村庄儿女各当家的个性化阅读。每一篇课文所带来的精彩,又促进了每一个孩子的生成,语文课里需要的学习形式,除了认知,还有辨别,甚至是移栽。移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原本存在于课文中的内容,移栽到孩子的身上,必须要有确保成活率的手段。

课文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有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所以,怎么学,是确保生的前提,基础教育的小学生必须成为适者。在这篇课文的生态环境中,唱这首歌,在那篇课文的生态环境中,唱那个调子,让适应成为主角。

随卞写写,不知所云。

随卞抛砖,期待引玉。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

(随卞说说,本人原创,谢绝转载!)

学在嵊州

教在嵊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