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堆里的花朵需要悉心的移栽

开学才一个多月,网络上就曝光出多起校园霸凌事件视频。从已经调查清楚的案例来看,绝大多数案件发生在初中生身上。
8月14日,安徽省歙县多名女生在厕所欺凌另一名女生。视频中,先后有两名女生站出来打另一名女生耳光,其中一人连续击打了20下,打完后还让其他女生继续打,并说“出了事我扛着。”整个打耳光的过程中,还有女生帮忙计数,另有一名女生微笑着站在旁边拍摄。
9月10日,一段“男孩遭多人暴力围殴”在网上热传。视频显示事发河南汝州,一男生光着上身被人用木棍抽打,打人男生中还有一人口出狂言:“家里没点实力敢打你啊!”随后,汝州警方证实了此事。
还是河南,在沁阳市,女孩马某因“传闲话”被同学吕某殴打,视频中,有两人多次扇受害女孩耳光。
安徽一名13岁女生在厕所被另两名女生掌掴64次后晕厥。
陕西安康,一名初中生被人谩骂、连续扇耳光,并被打人者逼迫下跪。
……
都是同学,有什么矛盾不能求助老师协商解决?有什么深仇大恨至于以强凌弱下狠手下恶手?
每一朵恶之花、病之花后面,必然有一个恶之环境。垃圾家教、垃.圾学校教育确实会产生垃圾性格、垃圾行为的学生。即垃圾环境,必然产生垃圾之花。此类案件屡屡发生,很多“专家”从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入手,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环境等方面,对霸凌同学的学生生理、心理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那些永远正确的“高大上”道理对于那些身处恶劣环境下的孩子“然并卵”。
让我们来看看,当今的孩子面临哪些“恶劣”环境:
一、无度宠爱。由于实施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当前10到16岁处于心理、生理剧变期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在本家和姥姥家两家基本是两代甚至三代人的“珍宝”,他们的父母也基本进入人到中年阶段,随着生存、生活压力的加大,大多数受到几代人宠爱的孩子成为两家人的“小皇帝”、“小公主”,他(她)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虫般的生活,要什么满足什么,出了错,总有人护着,普遍“老子天下第一”的意识超强。曾经,我就亲耳听到过孩子发出“老子不跟你家读书”、“老子不跟你家吃饭,饿死你儿子你孙子”的威胁,可笑吗?一点也不可笑,这是溺爱之下的必然结果。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缺乏责任心、脾气大、情感脆弱、养成各种各样难以改变的坏习惯,这样的孩子,进入学校后,自我中心意识强烈,性格强势,当在学习成绩等各方面无法形成“影响力”时,容易招募性格软弱的同类家庭孩子成为“拥趸”或者“小粉丝”,容易对学校、班级形成各种意想不到的破坏力,成为学校班级头疼的对象。
二、疏于管教或缺失正确的管教。当今很多“问题孩子”多出现在“单亲家庭”、“失亲家庭”或“留守儿童”群体。无论城乡,这类孩子生活条件普遍不够好,甚至非常差,多跟爷爷奶奶或者姥爷姥姥一起生活,疏于管教几乎是必然的。同时,限于前几代人所受教育的局限,有的受的还是“文哥”教育,隔代管教不仅缺乏专业性、针对性,也容易对孩子无度宠爱,误导、歪导,造成孩子进入学校后要么十分自卑、敏感、失落、孤独……,要么表现得特别强势,故意做出一些原本他(她)并不愿意做的行为,以吸引老师同学注意。这种问题在农村表现更突出一些,问题也更大一些。
三、整个社会的“三观”偏移,毒害着一代代孩子。
首先,不平等。在中国这个手封建宗法制度影响深远的国家,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存在这种问题。令人意外的是:越是受教育好的父母越是缺乏给孩子人格地位平等的自觉。他们或许一杯在等级森严的环境下生活工作,可以说深受不平等之害,但作为父母,他们又把这种不平等完完全全复制到自己的家庭,在爱的明一下,在“一切都是为你好”的说辞下,根本就不给孩子以人格尊严上的平等。当然,在辈分上,我们是孩子的父母、长辈,孩子理应尊重、孝敬,这没有问题。但是,到底要怎么平等地与孩子相处,尊重孩子的人格,却是很多父母疏忽的。表现在按照自觉的意愿去要求孩子,试图把孩子打造成跟自觉一样或者自觉满意的样子;跟孩子说话惯用命令、斥责、教导语气,从来不是商量的语气。有的家长在家里比“领导还领导”,无比强势,稍有不周,训斥不停、叱骂不已,甚至拳脚相加,孩子小的时候只能勉而受之,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他(她)对此不平等的说话语气和方式接受度越来越差,这也是很多家长感觉孩子越大越不好管的关键原因。在家里得不到尊重的孩子,很容易试图在学校把这种缺失补回来,手段也多半是有样学样,会效仿或复制父母的行为,在学校或班级造成种种问题。
第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通常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指望孩子超过他知道的所有同龄人,在目标不断触礁后,又以貌似爱的名义,以“只要孩子健康”为安慰,放弃或者放任。从来不是根据孩子的个体特征、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因势利导,而通常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影响教育的手段也不过是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利诱或者变相利诱,孩子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关于责任、关于习惯、关于未来对社会乃至对世界的使命的教育反而被疏忽被缺漏。
第三,包办代替。以“你只需要好好读书,搞好成绩”为名,把孩子生生变成一个读书、学习的机器,完全漠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其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平衡发展。比如:顺其自然的艺术情感(兴趣爱好)教育、运动锻炼习惯的养成、合作精神(游戏玩耍)的培养、自我责任(家务)的承担等等,完全以功利化为导向,以遗臭千古的“成名成家、光耀门庭”为目标,自以为吃了天大的苦,耐了一生的劳,全部奉献给孩子,孩子似乎就要无条件服从、无悬念地成功。如此之下,即使孩子貌似成功了,出类拔萃,也多半是性格有缺陷的“问题产品”,走上社会,状况频出。而大多数情况是,泯然众人,什么都不出色,失望之下的无奈,或者无奈之下的失望,根本意识不到是不够端正的“三观”害了自己,也害了孩子。
四、学校教育实质上的“唯成绩论”基本抛弃了成绩不够好的所有学生。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山响,但徐晓的评估、评比的主要依据还是教学成绩。口口声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有很多学校还设置了许多与素质教育有关的专业或临时机构,但真正起作用的很少。这种“唯成绩论”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会愈演愈烈,到初中、高中直接变成了排名次、排座次,学生在学校的许多待遇都与其成绩相关,如此狭隘、单一、武断的教育环境,埋没了一代代也许并不会读书,却极为聪明、在某方面极有天赋的孩子。人的天性中有种“拼命证明造就存在的”动物天性,无法在学习成绩上证明自己存在的孩子,很容易用他乐意的、容易做到的、能够引起注意的手段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于是,这种一边倒的环境,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造就一大批貌似成绩很好的“瘸腿精英”“问题精英”和一大堆庸人之中层出不穷的“调皮孩子”、“问题孩子”甚至“坏孩子”。
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说的就是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完全把孩子交给社会去管理、“治愈”是不负责任的,也是耽误和毒害孩子的。家庭不能成为垃圾情绪的滋生场,家庭应该成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首任好老师。为人父母,要切实、认真地学一点家庭教育常识,并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学会与自己的孩子打交道,学会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处,决不能动辄简单粗暴训斥、打骂,而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要知道,一个人格得到充分尊重的孩子,他(她)才会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的人格,反之,他(她)会试图在学校甚至在社会上把自己所受的憋屈、欺负、欺压用令人无法想象的方式“补回来”,这就是屡屡发生“校园霸凌”事件的根本原因。这是很可悲也是很可怕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有正常人格尊严的孩子,远比一个人格存在缺陷的成绩优秀的孩子对社会对未来更有用。
而对于学校而言,必须对当今家庭教育环境“垃圾遍地”有深刻的认识,作为专业部门、专业人士,要像移栽鲜花一样悉心移栽。对待那些人格明显有缺陷的孩子,应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和过程,有针对性地实施行之有效的人格养成教育。限于篇幅,不再展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