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打过,也打过孩子,现在我都心疼他们

被父母打过,也打过孩子,现在我都心疼他们

文摄·罗西

温柔的左儿有个4岁的女儿,她说,“目前为止,还没对孩子吼过,不知道以后会怎样。”孩子都有任性、犯错、耍脾气的时候,这位年轻的母亲是怎么处理的?

左儿给我描述过这么一个画面:女儿晚上不想洗脸,左儿就说“那好,我先睡了,你洗完再睡”;孩子就倔在那里,一个人哭一会儿后,觉得没劲,就走到床边找妈妈,左儿紧紧地搂抱她,安抚几句,孩子就乖乖去刷牙洗脸去……

在幼儿园,左儿女儿会和小朋友炫耀说:“我妈妈很生气的时候,也很爱我,生气的时候也抱我。”

山西的左儿家里有苹果园,也是一名有资格证书的心理咨询师,她说,“我想这样应该是对的。我几乎没有被父母抱在怀里的记忆。所以,我格外喜欢抱她,表达爱她。”

另外一位在棍棒下长大的刘总,快50岁了,事业有成,夫妻恩爱,家庭美满。

他也描绘一个画面:“我哥54岁,在赌博时,我妈若遇到,还会一棍子抡过去,我哥只好抬手边架边说‘好了,好了,不赌了不赌了,我这就走’……”

刘总说,上了年纪的母亲,虽然不识字,传承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朴素观念,“我们都在挨打中成长,也很想再让母亲揍一顿,岁月不饶人呀,即便真打也软弱无力。找不回当年的感觉了。”

刘总还调侃说,他儿子也被他打到13岁才住手。“我儿子出生后,我最开心的不是因为他是男孩,而是想:嘿嘿嘿,我小时候老是挨打,现在终于熬出头了,可以名正言顺打父母的孙子了……”

据说,刘总打孩子的“刑具”是扫把上扯下的的竹枝,刘公子13岁生日那天,刘总郑重其事地把竹枝交给他收藏了,“放在他书房里,自律”,好有仪式感。薪火相传的感觉,把打孩子弄得很神圣。哈哈。

刘兄体罚儿子的“竹枝”,我家也有,英雄所见略同,是我太太最爱的“刑具”。

我太太每次出门,一看到竹子就兴奋,先与翠竹拍张合影,然后偷偷折一根枝条回家,随时用来打孩子,我们家有两个孩子,用掉不少竹枝,一度我还见过她用打毛衣的竹签打,她的理论依据是师承她奶奶的:疼而不伤。

我也打过孩子,对女儿,我直接徒手打她手,也打屁股;后来,我打儿子,升级了,直接用衣架,那种裹一层塑料的铁制的衣架。

他放学回来,看他眼神不对,他心里很清楚要挨揍了,因为自己又在学校闯祸了,他心中有数,而且追兵就在楼下,楼下已经传来一群有男有女的同学的叽叽喳喳的声浪,他们是来找我告状的。

我与儿子确认一下眼神,他就直接背对我,主动褪下裤头,弯腰,双手撑住双膝……每次他被打,都没有哭,偶尔会叫闷闷地一声“好了”。

现在回忆起来,很心疼。其实,每次打完就当场心疼,然后推开他的门,抱着他说:“打你也不对,可是没有办法,我也疼啊……”然后他就哭起来,辩解几句,我发现,有那么两三次,应是冤假错案。

小七姑娘说,“我上次带我妈出去玩,吃饭的时候她老在玩手机,我说,你以后要是不好好吃饭,我就把我小时候不吃饭时你撒在我身上的气还给你。”小七的母亲高挑,做事雷厉风行,走路带风,“小时候要挨打时,我奶奶就喊着,让我们快跑,跑掉了就一直等着天黑了、我妈气消了,才回家;跑不掉,就会被拉住美美揍一顿,还不许哭……”

我现在觉得,父母打孩子除了老观念作祟,还说明那个时候的日子不好过,内心有压力与情绪垃圾,打孩子是顺手解压。

朋友王总现在有个“二胎”的小公主,富养着贵养着也散养着,很爱、很科学地爱着。但是,他说,过去,他也打儿子,那是他第一个孩子,我算一下,那时是他事业的艰难爬坡期,有一次,儿子不乖,他直接就把碗扔过去……情绪暴躁。现在,他就很理性、和蔼,因为事业家庭都很好。

据我有限的观察,从小被父母打大的孩子,没有因此就变得不爱父母;从未被父母打过的,也未必就特别孝顺、快乐。

父母打孩子,如果不过分,或打过抱一下补偿、致歉,“打”就可能真的成为爱的一部分,孩子会懂得这个“打”是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负责任的一部分。

至于分寸,很难拿捏。所以,能不打,最好不要体罚,毕竟它是一种痛。

我们几乎都是被父母打过的,有很多人也依样画葫芦地打过自己的孩子,生生不息。

我被父母打过,也打过孩子,我现在都心疼,心疼我亲爱的父母,也心疼我亲爱的小孩。

个别性格有缺陷的孩子,有可能就因此被打蔫了,打孩子是最危险的“爱”。

十多年前,一个27岁的男生给我写信,加我QQ,痛说他少年到青年的种种黑暗回忆,基本围绕两个字“挨打”,6岁以前,他跟着外婆生活,7岁才回到父母身边,一年后,母亲去美国,“父亲因为超龄没有办成”……

他是在父亲的暴力下成长起来,到后面,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生活能力低下,自卑,极度敏感,脆弱,要靠药物来支撑伤痕累累的身心。

客观地说,这人的身心问题不全是因为父亲的“打”,但是,起码父亲的暴力是其中一个重要致病因素。

最后分享一位外国科学家的故事。

在一次记者会上,有人问这位科学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时,他说是缘于母亲出色的温柔的家教。在他四岁时,有一次私自打开冰箱取下一杯牛奶,不小心掉在地上,牛奶全倒了……

母亲听到响声,走到不知所措的他身边,微笑着说:“哦,我还没见过这么美丽的牛奶图案,没事的,孩子,我们一起来把地板擦干净!”

从那以后,这位科学家不再害怕犯错误,同时,能执着而快乐地从错误中寻找真知,并渐渐形成一种“习惯”,就这么简单,这个“习惯”最后造就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这个故事对我触动很大,中国人很喜欢用“打”字组词造句,比如“打赌”、“打报告”、“打听”、“打心眼”“打车”等等,从此以后,我希望天下父母尽量去掉这么一个词组“打孩子”,不要闲着或者急着就打孩子,因为在你抬手的一刹那,有可能要打掉一颗自尊的心或者一轮未来的太阳。

(这是体面的知识付费年代,若喜欢此文,欢迎点击下面红色框,即可打赏,哪怕1元也是100分的支持与鼓励。谢谢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