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总也扔不掉那些从来不看的书
最近有个严重的毛病,不到晚上10点半,脑子兴奋不起来。八九点开始准备写作,先是东搞西搞,10点多开始恐慌,11点半哭着把文章写完,赶在凌点前发表。
不论怎么整理,桌子上很快就恢复混乱,我想享受整洁的感觉,乱糟糟的桌面让人头疼。在一定程度上,杂乱无章的空间折射了茫然无绪的内心。
这几年断断续续买了几百本书,实际看过的并不多,有些书的包装甚至没有拆开过,有些书并不喜欢,心里清楚也不打算看,真正整理的时候却总也丢不掉,貌似有种幻想“也许有一天,我会打开看吧”,这样的想法几乎从来不会实现。
去年从办公室整理出来几箱子书,搬回家直接放到了地下室,那些心心念念可能会看的书,却从来没有主动想起过。直到有一天,我决定把书从箱子里拿出来,全部摆在眼前,计划花点时间快速浏览,有趣的留下,不感兴趣的继续封存。对我来说,书确实不是用来扔的,特别是了解到“多抓鱼二手书店”以后,如果自己不看了,可以处理到二手书店,继续让它发挥价值。
有个建议是,如果你舍不得丢弃某样东西,可以把它放在一个盒子里,暂时封存起来。然后你设置12个月以后的提醒,如果这一年内并没有发觉有任何不舒服不适应,说明这样东西完全可以丢掉,它对你的生活不产生任何影响。
想法是好的,结果往往是这样。隔12个月打开,犹豫再三,继续封存,继续占用空间,难断难舍难离。这样的犹豫不决是种惯性,同样反映在股市投资里,当你设置止损线是10%,触碰止损线以后,你会自我合理化,不执行止损操作。反而继续加仓摊薄成本,忘记了初心,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看书的速度,永远赶不上买书的速度。因为总能接触到新书,各种个样的推荐书单,让人应接不暇,哪怕只是浏览目录都来不及。看书是痛苦的,需要思考,需要写笔记,需要行动;买书是种享受,当下即刻感到满足。
关注书传递的价值而非书籍本身。一本书本质上只是印着文字的纸张,装订成册而已。真正的价值是通过阅读文字获取经验智慧,而非书架上摆满的书籍本身。
曾经无数次有过这样的冲动,把买过的书浏览一遍,筛选出可读之书,读完每本书整理一篇笔记。
借着阅读训练营的激情,我开始尝试用1小时到2小时快速通读,定位感兴趣的章节,提取引发思考的关键词。对书籍换了一种态度,折页划线涂色,读完立刻记笔记。
阅读目标:找到作者写作的逻辑脉络,收集书中精彩的小故事,写几句深切的感想,联系曾经读过的书。
技巧只有亲自感受效果,才能为己所用。
阅读,就是一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