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赏:清顺治青花五彩人物纹尊
青花五彩兴起于明代,清代继续烧造。
清顺治时期的青花五彩正处在承前启后的特殊时期,故具有独特的工艺与艺术特征。
▌清顺治青花五彩人物纹尊
尊口径16厘米,底径14厘米,高49.8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一件清顺治时期的景德镇民窑清顺治青花五彩人物纹尊,其在造型、纹饰及工艺方面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此尊造型为唇口外撇,短粗颈,丰肩,长圆腹,腹下渐敛,胫部至底略微向外展,平底。形体高大端庄,胎体厚重,风格敦厚古朴。既带有明末遗韵,又呈现出康熙特色,具有明末清初“转变期”瓷器造型的典型特征。
此尊通体以白釉为地,釉色白中泛青。装饰画面布满器身,可分为颈、肩、腹三个层次,表现了各自不同的主题内容。颈部以青花五彩绘洞石牡丹纹两组。
▌清顺治青花五彩人物纹尊局部
图案呈散点式布局,分别以褐彩勾线,以青花绘洞石,以红彩绘牡丹花朵,以赭彩绘花茎,以绿彩绘叶片。大红色的牡丹花朵在赭色枝干及釉下青花的蓝色叶片与绿色叶片衬托下,对比鲜明,相映成趣,并给人以花繁叶茂之感。牡丹花朵的画法较为独特,采用了花心分向两边的构图形式,花蕊高高隆起颇似双犄状,故称“双犄牡丹”。
双犄牡丹纹始现于清顺治时期,盛行于清康熙时期,是清初瓷器上非常具有断代意义的一种花卉纹样。
肩部与颈、腹的上下交接处各绘单线弦纹与三平行线弦纹。两组弦纹之间饰青花几何锦纹。
▌清顺治青花五彩人物纹尊局部
几何锦纹采用线描技法绘制,并以三角形、四方形等几何图案为基本构成要素,整体呈现出冰裂效果,故称“冰裂纹”。冰裂纹也是清初瓷器上较为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兴起于清顺治时期,鼎盛于清康熙时期。
腹部绘人物故事纹,运用通景式构图绘有7个人物,他们虽被分别置于两组画面中,但人物之间彼此呼应,整体感极强。
尊腹上部绘第一组人物纹。画面以崇山峻岭为背景,正中为亭台楼阁,高大巍峨,极具视觉冲击力。楼阁建筑顶部施青花,柱子为赭色,栏杆以红色为主,配以釉下青花及黄、绿、紫等色。亭台旁点缀着以青花绘画的洞石和以红彩装饰的点点梅花。洞石瘦漏剔透,梅树蜿蜒挺拔,颇具写实风格。
在亭台的转角栏杆处,坐着一位高贵典雅的仕女正悠闲地俯瞰着路上的行人,其身上所穿的衣服施绿彩,颜色绿中闪黄。仕女身旁陪伴有一名侍女,她正在认真地垂挂卷帘,情景交融,生动逼真,富有生活情趣。
▌清顺治青花五彩人物纹尊局部
尊腹中部绘另一组人物纹。画面以亭台楼阁边上的道路为背景,道路近旁绿树掩映,栏杆曲折。远方山间深处云雾缭绕,还有亭阁若隐若现,景色宜人。两名骑马出行的官员正回头仰望亭台上的女子。跟随的侍从共有三人,他们均为步行,有的持伞,有的扛琴,有的抱包。
▌清顺治青花五彩人物纹尊局部
人物和马匹主要采用平涂彩饰技法,颜色丰富,有红、黄、绿、紫、赭、蓝等色,尤以绿色最为突出,色调明快,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官员头上所戴官帽及人物发髻皆施黑彩,漆黑发亮,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施彩工艺比晚明时期有所进步,填色准确,极少有溢出轮廓线之外的现象。画面人物众多,构图饱满,笔法老练,显示出十分高超的绘画艺术水平。
远处饰以大面积的山石、树木与云雾。山石以青花绘画而成,呈色蓝中泛灰,为典型的顺治时期的青花特征。釉下青花装饰工艺承袭晚明技法,施彩上仍以勾线平涂法为主,偶尔也见有点子皴法。色阶基本为两种——即深蓝和浅蓝。色调蓝中泛灰,略显沉暗凝重,与清康熙青花“墨分五色”的水墨画效果差别较大。山石两侧点缀着只露出树冠的林木,树冠施绿彩,颜色光润透亮,呈现新的时代特征。山石之间饰以大面积的云雾,层层叠叠,繁而不乱,十分壮观。云层均为红彩线描而成,丝毫没有晕染,画法粗犷,留白较多,疏密得当,构图讲究,时代风格鲜明,是顺治时期又一颇具断代意义的装饰纹样。
▌清顺治青花五彩人物纹尊局部
此尊的器内亦施白釉,釉面光润,釉色白中闪青灰。施釉不均,局部有漏釉、缩釉现象。口内釉面因长期使用而留有较多的划痕。口沿涂酱色釉,俗称“酱口”。
酱口主要流行于明末清初的景德镇民窑瓷器,是有着断代意义的标志性特征。外底为平底,中心微微内凹。因采用垫烧烧制而成,故底部素胎无釉,称为“涩胎”。修胎工艺不够精细,修刮也较为草率,局部残留有釉斑。底足侧边斜削,露出胎体,旋削痕十分明显。
▌清顺治青花五彩人物纹尊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