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温条辨》方药特色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清代瘟疫学家杨栗山代表作《伤寒瘟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的遣方用药的思想以及现代文献运用杨氏学术思想的用药辨治规律。 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研究。主要从杨栗山的学术渊源、杨栗山对瘟疫的阐述以及杨栗山治温十五方四个方面对《寒温条辨》进行分析,从《条辨》原文出发,总结、整理、分析所体现的杨氏学术思想,关于杨栗山治温十五方的研究,则是借助于数据库技术,对杨栗山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探讨。 杨栗山深痛世人“于病寒病温两者之辨不明”,面对“瘟疫盛行,死者枕藉”的残酷现实,对伤寒和温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集群言之粹,择千失之得,零星采辑,参以管见,”于1784年著成《伤寒瘟疫条辨》。杨粟山注重运气对人体的影响,开篇首论运气。尽管如此,杨氏仍强调以临床见证为要,而不以常局相推。从《寒温条辨》自序可以看出,杨栗山的学术渊源复杂,分别受到《伤寒论·辨脉法》“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喻嘉言“邪毒由口鼻而入,闭郁三焦”,吴又可杂气学说、张璐“温病由血分发出气分”以及刘河间双解、三黄的制方思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伤寒和瘟疫进行条分缕析。杨栗山并未沿袭叶天士卫气营血的分证认识,提出温病(实为瘟疫)的病因为“杂气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燥非火,天地间另有一种偶荒旱潦,疵疠烟瘴之毒也”。杨氏在卷一总论各篇中始终贯穿了对温病的病机认识,即“怫热内郁,郁久而发,自内达外,由血分发出气分……”杨栗山所论实为瘟疫,但是也提到运用十五方治疗四时温病可收良效。由此可见杨栗山认为瘟疫和四时温病存在相同的病机—郁热。杨栗山注重强调寒温异治。尤其是疾病的初起,伤寒宜辛温发汗,而温病则宜苦寒清热、辛凉透散。对于疾病发展所出现的诸多里证变证,则应谨守病机,辨证论治。 通过整理归纳,以及数理统计结果的分析,得出杨栗山治温十五方遣方用药规律如下。1.重视辛凉宣透;2.重视苦寒清热;3.重视辟秽解毒;4.注重调畅气机治从三焦;5.注重导赤泻心;6.治病求本,补泻兼施。 第二部分是现代文献。研究对象为1958年5月至2013年6月,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补充检索到的文献,经筛选共223篇文献,448个病案纳入研究。采用Access2010数据库分析技术。以文献中所提供病案中的症状、病机、药物、诊断为基础,建立数据库的表和查询,得出后世运用杨栗山学术思想治疗疾病的种类、疾病的病机、舌苔脉象、主要症状以及辨治疾病的用药规律。通过查询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现代临床中运用杨栗山十五方所治疗的临床疾病种类繁多,涉及20类总计287种,其中以升降散的运用最为广泛,在皮肤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消化科及感染性疾病中运用较多,所治病证热证居多,且多具有郁火郁热不达、气机不畅的病机。(2)现代临床448例病案研究发现,病机以热、郁尤其是肝郁、气郁最多,舌象以红舌黄(厚)苔、红舌黄腻苔多见,脉象多为数脉和弦脉。(3)病案出现的主要症状以发热、斑疹、头痛最为常见;次要症状有:咳嗽、眩晕、咽痛、口腔溃疡、面目红肿疼痛、腹痛、胸闷等。(4)现代临床中运用杨栗山十五方进行辨治时所用药物出现频次较多的有蝉蜕、僵蚕、大黄、姜黄、甘草、黄芩、连翘、栀子、柴胡、银花、丹皮、半夏、赤芍、生地、黄连、白芍、桔梗、玄参、薄荷等;两味药组成的药对出现频次较多的有僵蚕和蝉蜕、蝉蜕和大黄、姜黄和僵蚕、姜黄和蝉蜕、姜黄和大黄、甘草和僵蚕、甘草和大黄、甘草和蝉蜕、黄芩和蝉蜕、连翘和僵蚕、黄芩和大黄、栀子和蝉蜕、柴胡和蝉蜕、柴胡和僵蚕等;三味药组成的药对出现比例较高的有蝉蜕、大黄和僵蚕,蝉蜕、甘草和僵蚕,蝉蜕、黄芩和僵蚕,蝉蜕、僵蚕和连翘,大黄、黄芩和僵蚕等等。 后世运用十五方的规律与杨栗山相似,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重视升降散原方尤其是僵蚕和蝉蜕的使用,以发挥其升降气机、解郁散结、涤热解毒的作用。针对热、郁的病机仍是多配伍性质寒凉、气味辛散的药物,如黄芩、栀子、连翘、银花、豆豉、石膏、薄荷、丹皮等药物。后世对黄连的重视程度不及杨栗山,且针对现代临床上气郁、肝郁的病机导致疾病的大量存在,对柴胡、赤白芍等疏肝解郁、柔肝药物的重视程度远远在杨栗山之上。 第三部分是结语。此部分在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观点,并指出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0)

相关推荐

  • 升降散为冶温、郁热之总方

    ​升降散为治温.郁热之总方 分类: 时方集粹 标签: 升降散 导读:升降散一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作者言其为治疗温.郁热之总方.我曾治疗经西医诊断为病毒性感冒而服用众多中西药物无效的发烧患儿 ...

  • 《寒温条辨》精义撮要

    <寒温条辨>乃清代杨璿所撰.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 9 8 6年整理成<伤寒温疫条辨>出版.是书主要内容, 强调温病与伤寒应划分为两门, 并从发病根源.脉证.治法, 条分缕析, 计 ...

  • 【陈潮祖:《寒温条辨》升降散】

    升降散(<寒温条辨>) [组成]蝉蜕3g 僵蚕(酒炒)6g 姜黄(去皮)9g 大黄12g [用法]共细末,病轻者分4次服,用黄酒一盅,蜂蜜15g :病重者分3次服,黄酒盅半,蜂蜜24g : ...

  • 《寒温条辨》之“升降散”,清温病表里三焦之热

    ☯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图片系转载,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升降散出自<寒温条辨>,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为末,黄酒.蜂蜜调匀冷服. 升降散主要用于温病表里三焦大热,证见憎寒壮热.头 ...

  • 李赛美运用经方寒温并用方辨治疑难杂病临床经验整理与探讨

    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初步总结及探讨李赛美教授运用经方寒温并用方辨治疑难杂病的临床经验,希望对当前临床运用寒温并用法治疗疑难疾病的研究以及为当前的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和总结研究提供一定借鉴.方法1研究对象 ...

  • 《伤寒瘟疫条辨》学术思想概要及治温十五方用药规律研究

    本文分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两个部分.理论研究主要用于<伤寒瘟疫条辨>学术思想概要研究,数据分析主要运用于<伤寒瘟疫条辨>治温十五方用药规律研究.目的:<伤寒瘟疫条辨> ...

  • 寒温并用

    第四呢,它可以补肺,肺病它通过培土可以生津,可以补肺. 它可以调和诸药,什么叫调和诸药?两个药用在一起会打架,甘草加进去就不打架了,它叫和事佬. 所以你看,有个病人呢,他就说医生,我吃凉的肚子痛,吃热 ...

  • 中医焦点的寒温之争,读过此文,可以休矣

    题目:寒温之争主因误读传统 作者:冯世纶 出自: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年2月第34卷第2期第482-486页 摘要:文章分析了出现寒温之争的主要原因,认为其根源是经方(以<伤寒论>为代表) ...

  • 《湿热条辨》——苏叶黄连汤专门止呕一张小方

    组成:苏叶二.三分(1g)黄连三.四分(1.5g) [用法]两味煎汤,呷下即止(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化湿,降逆止呕. [主治]湿热呕吐证.呕恶不止,昼夜不瘥,脘闷纳呆,舌苔黄腻,脉滑或数 ...

  • 【《湿热条辨》条文46条及注解】精

    <湿热条辨>条文46条 <湿热条辨>一卷,薛雪撰温病著作,撰年不详.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江苏苏州吴县.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享年 ...